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2025年2月7日,也即是中国农历新春的大年初十,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开幕。本届亚冬会是继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也是继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和2007年长春亚冬会后,中国第三次举办亚冬会。截至2025年2月11日,中国队已经获得总奖牌数达70枚,刷新了中国队单届亚冬会奖牌数历史纪录。

正如迎着新春节日的亚冬会体育盛况,我们已经同步感受到了经济在春天复苏的脚步声。亚冬会就像松花江冰层下的春潮,而经济也孕育出破冰而出的新年力量。诸如股市、电影消费、科技创新等人气性指标升起:

股市在亚运会开幕式当日的2025年2月7日,回涨至3300点,扭转了2025年1月元旦后的下跌恐慌心理,也使得2024年全年10%多上涨的态势得到延续。截至2025.2.12日,上海综合证券指数已经突破3300点,如同亚冬会的中国金牌数一样与日增长。同时,2025年1月新增股票开户150多万,个人和机构开户均较2024年平均值好。


春节档电影消费超过100亿元,超过2021年的历史高点130亿元,平均每个县约突破300万,观影人数单日也突破3500万人次,也超过2021年最高历史峰值。

生成式人工智能DeepSeek和人形机器人AI所引起的科技创新事件,激发了市场的信心,中国以更低能耗实现同等效果的轻量模型方式,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了创新。深度求索DeepSeek-R1,“绿色、低碳、高效、前沿”、“高质量、高科技、低成本、小规模、小能耗”、更强的“泛化性、涌现性、推理性”一系列标签,给“经济新旧模式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追求打了一针强心剂。


为何新年的经济,如同亚冬会一样在春天里开始起航?

这主要是短期的政策支持与中国经济底子长期的韧性,二者形成了合力效应。就如中国2023年7月取得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举办权一样,短期2年的精心筹备准备与中国体育长期的扎实基本功底子,二者复合在一起。

2024年9月以来,中国国内经济政策的力度更加明显,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三个方面均有新表现。货币政策的新突破,提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提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市场各方形成乐观的心理预期;财政政策的新内涵,一改过去想象中“地方债务任其自主解决,对隐性债务不救助不兜底”的思路,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是首次允许专项债偿还隐性债务;产业政策的新呵护,产业层面尽力避免出台收缩性负面政策。文化领域的电影《哪吒之魔童脑海》经过5年“安检”,被允许上映;证券交易所对“炒小炒新”的精细化和容忍性管理,证监会推出“科创八条”、“并购六条”等措施;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办发【2025】1号文件对政府产业基金在股权投资上提出健全容错机制、优化退出机制。

除了这些政策,中国几十年积累的技术进步,在助推经济结构转型上发力上,开始逐步结出各种果实。正如亚冬会的不俗表现,是体育实力沉淀多年后的厚积薄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水到渠成。

经济产业结构正如体育金牌结构一样,“补短板、强弱项”的成果显现。冰雪、网球等非传统优势项目的金牌愈发明显,与此相似,2025年,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领先性,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超过了过去的房地产。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中国的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突破,中国长期积淀的科学技术开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力。


新的技术体现在其他各个领域,例如本届亚冬会开幕式首次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AR增强现实、裸眼3D、超高清大屏等,与新兴汽车制造、无人机制造中的大屏技术、智能驾驶、远程控制技术,在底层逻辑上具有相似性和交叉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发现,亚冬会体育成绩的背后,与股市、消费等经济上展现的新气象,均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底色的反映。在近期政策暖风加持下,更是出现了复合性的合成效应。预计2025年,这一态势将持续保持。

作者 :马天平,四川阆中人(1982-)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副教授,兼清华大学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博士后,主要研究闲暇要素与金融市场。出版多本专著,发表多篇论文,部分文章被社科学术文摘和国家媒体摘录或转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