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几乎成为了无数文人的自嘲,也成了后人解读古代读书人困境的象征。许多人误以为它是讽刺士子无用的调侃,甚至有人认为这句话出自纪晓岚之口。
然而,真正写下这句诗的,是清代诗人黄景仁,而它的上一句,才是最让人心酸的千古经典。
他为何会写下这样一首诗?他的经历,又为何让后人无比唏嘘?
一、天才少年,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
黄景仁出生在乾隆年间,虽然家族曾有过官宦背景,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他的父亲只是一个小秀才,在他年幼时便因病去世,留下了祖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被寄予厚望,家中老小都指望他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让家族重振辉煌。
他的才华毋庸置疑,年少成名,十几岁就以诗词闻名乡里,被同龄人视为“少年诗仙”。然而,与他的才华成正比的,是他对八股文的厌倦。
但那个时代也是“应试教育”,还是成绩最重要,诗词才华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功名,黄景仁的才华,反倒成了他仕途上的绊脚石。
他拒绝埋头钻研八股文,沉醉于诗词歌赋,少年狂傲,无视现实。但现实从不惯着任何人,18岁时,他第一次参加乡试,落榜;19岁,他第二次参加,依旧落榜。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诗才再高,不中科举,终究是空谈。
在母亲的劝说下,他终于放下傲气,拜名师,苦读经典,准备第三次乡试。然而,命运并未眷顾他,这一次,他依旧名落孙山。三次落榜,让他彻底心灰意冷,科举之路也就此断绝。
二、入仕失败,靠诗名谋生,最终却被现实碾碎
仕途无望,黄景仁只能另寻出路。他凭借出众的诗才,得到了一些官员的赏识,在地方官府中谋得一席之地。但他毕竟是文人,不善逢迎,终究只是个被人看不起的小幕僚,勉强糊口而已。
后来,他的诗名传到了京城,乾隆东巡时,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机会——被选为“书签官”。
这是一份闲职,薪水微薄,但至少算是朝廷命官,他终于可以挺直腰板说自己是“京官”了。
然而,京官的身份并未改变他的困境。薪俸微薄,生活拮据,母亲和家人都在等他接济,而他自己却连温饱都难以保证。
为了改变命运,他决定孤注一掷——辞去书签官,筹钱捐官,希望换个实职,真正跻身仕途。
然而,他太低估了官场的复杂。钱花了,官位却没买到,他的全部积蓄打了水漂,而此时,他已经辞去旧职,彻底变成了无官一身轻的穷书生。
他也彻底陷入绝境。京城的朋友纷纷避而远之,曾经捧他为“诗仙”的人,如今却用冷漠的目光看待他的落魄。那些曾经追捧他的人,如今却连施舍一顿饭都显得吝啬。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正是他在京城穷困潦倒、无人援手时写下的。它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他用血泪换来的现实感悟。
三、潦倒病逝,留下千古叹息
黄景仁在京城的日子,每一天都像是煎熬。他欠下的债务越来越多,债主们轮番上门讨要,朋友们对他避之不及,而他自己,甚至连一顿饱饭都无法保证。
最终,他在一次长途跋涉后,体力不支,病倒在旧友家中,年仅29岁便撒手人寰,带着不甘与遗憾,离开了这个对他无比残酷的世界。
他死后,留下了千余首诗词,却没有一个人为他收尸。他的诗才曾让他名满天下,可当他无钱无权的时候,世人却只剩下冷漠的白眼。
他曾幻想成为唐宋诗人那样的风流人物,最终却被现实狠狠碾碎。他的一生,是古代无数寒门士子的缩影,才华横溢,却因不合时宜的理想,最终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