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圳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精准治理为抓手,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大气“生态答卷”: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0%,PM2.5浓度控制在17.3微克/立方米,连续多年稳居广东省首位,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拉萨、海口,持续领跑全国大气治理第一梯队。
专项执法行动立案159宗
推动提升执法效能,率先探索“碳履约”机制
找准发力点、把握关键点、聚焦矛盾点、抓住切入点……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在过去的2024年,以“四点”为核心,以“利剑八号”专项行动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减污降碳、臭氧污染防治、排污许可的全链条执法体系。
执法人员现场检查
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底,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持续组织开展涉VOCs企业深度整治、涉NOx污染源、扬尘、餐饮油烟、消耗臭氧层物质等专项执法行动,共立案159宗,处罚金额175万元。
其中,扬尘治理成效尤为突出:通过多部门联合印发《建设工程扬尘噪声联合执法行动方案》,组织开展160余次市、区级联合执法。2024年1—12月,全市扬尘专项执法累计立案138宗,处罚金额153万元,全市工地扬尘问题率自1月份的56.7%下降至12月份的8.9%,全市PM10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
执法人员现场检查
此外,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利用科技手段,在全市547家企业安装VOCs工况设备,监控涉VOCs企业生产设施和治理设施同步运行情况;191家安装VOCs在线监测企业,实施废气排放情况在线监控,推动提升执法效能,实现精准、科学、高效执法。同时,深圳率先探索“碳履约”机制,将大气治理与碳减排深度融合,为全国“双碳”目标落地贡献“深圳方案”。
从“福气码”到“AI云哨”
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深圳方案”
深圳以智慧化监管突破传统治理瓶颈,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创新模式。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介绍,福田区推出的“福气码”数字化平台,通过“码上控尘”“码上清洗”“码上换炭”三大机制,推动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治污”。该平台上线后,辖区工地问题率下降10%,餐饮油烟超标排放减少55家,辖区PM2.5浓度改善了1.2%。
光明区、坪山区则依托AI识别、无人机巡航等技术,构建“空中云哨”“AI云哨”等非现场监管系统,实现扬尘污染“自动识别—实时预警—自动取证”的全流程智慧闭环管控。大鹏新区开展“带着环保主任去执法”系列活动,主要围绕建筑工地扬尘等领域展开,通过企业自查与专家指导相结合,推动环境管理能力整体提升。
科技在扬尘污染防治场景中的创新性应用
在法治实践中,罗湖区办理的“全省首宗扬尘领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成为全国焦点。某建筑企业因未落实扬尘防治措施被查处后,不仅面临行政处罚,还需承担1.96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并通过替代修复履行生态责任。这一案例首次将“损害担责,应赔尽赔”的原则引入扬尘治理领域,破解了“扬尘污染、无人修复”的困局,为全国完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供了实践样本。
“法治+共治”双轨并行,推动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盐田区推行“执法监管+生态赔偿”协同机制,对违法企业实施“一案双查”,推动两家涉及未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企业采用替代修复的形式进行赔偿;宝安区在重点区域安装高空鹰眼设备,实时监控码头、机场等污染源,实现了执法效率的提升……
深圳的大气污染防治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城市大气治理路径。
采写:南都记者 蔡宇晴
图源深圳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