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鑫淼
看《西游记》。有人说最后求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的其实是“六耳猕猴”,真正的孙悟空被打死了。还有人说,其实那个六耳猕猴或者说假孙悟空那就是真的孙悟空。您看,同一件事儿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和分析。
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是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因为我觉得解读一本神魔小说不是在做“高考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在解读时有得符合您的预期,有时您听起来有点“过度解读”。
您要觉得不合适想“抬杠”,没问题有朋友说我是对的,你认为那个是错的,也可以。也有朋友会说我不想看了换
换本书看成吧?
那可不成,不成啊!还是闲言少叙。接着前文咱们继续看《封神演义》并加以分析:
为何反面角色也被封神?
封神后他们都会造福民间吗?
被民间尊奉的关二爷最初因何被封神,他在不同朝代的待遇有哪些变化?
岳飞为什么在清朝时被移出了武庙名单?
一场误杀如何成就了电母封神?
话说在封神演义里面有一个让人不好理解的问题,就是只要是死了的有名的人物几乎都给封了“神”。无论是周朝阵营的还是商朝阵营的,像周朝的黄天化、伯邑考,这样儿的忠臣孝子他们被“封神”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可商朝那边全都是敌人都是反面人物,他们凭什么也被“封神”呢?有的还可以理解像“闻太师”自然更是稀奇,他是最大的敌人呀。
但是您单看他忠勇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品上没问题,封神也是可以的。像什么恶来、飞廉、费仲和尤浑,尤其是助纣为虐的大奸臣们,坏事都做绝了“头顶上长疮,脚底下化脓”,而难以让读者理解的是他们也被封了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难道就不怕他们在“神位”上继续为非作歹吗?
从大的逻辑上来说这叫“天命”,而从小的逻辑上来说这就是封神演义有趣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涉及到了民间封神的逻辑和标准,是相当复杂的。
大家要知道,在古代官方封神那是有“标准”的,比如说有功于民以、受民众瞻仰者、以及有材用者。所以官方封的神要么是日月山川,要么是像廉颇、马寿、诸葛亮、关羽这样的大忠臣大英雄。
但是这里有一个遮遮掩掩没有说的标准,什么呢?
“民所畏惧”者,就是老百姓因为“害怕和畏惧”,而迫不得已去供奉这个“神”,这事太常见了。
最著名的或者说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里那个“灵感大王”,他每年都要吃一对“童男童女”,村民们如果不来贡奉他就会降灾生出事端。
所以老百姓害怕呀,没办法了就得给他建了一座庙供奉他。这就是“恶神”。“砸破了我的香火、搅浑了我的水、腐坏了我的名声、这口气我实在难出”灵感恶神说道。
当然了,官方就这种“恶神”当然也是不喜欢通常是要被打击,把庙给他砸了,把像给他毁了,不过这里也有例外。
最著名的就是“关羽”,一定会有朋友说我是胡说八道。别急,听我往下讲您就明白了,关羽忠肝义胆是“武财神”,那是老百姓学习的对象,怎么会因为畏惧他而给他建庙呢?
关羽是中国古代“义”的化身。他曾说道:“关某虽一介武夫,亦颇知‘忠义’二字,从今往后关某之命即是刘兄之命,关某之躯即为刘兄之躯”,关羽曾对刘备说过。
关羽从宋代起被封为“武安王”,后来逐渐升格为“伏魔大帝”。被老百姓当成武财神,但是在宋代以前不是这样,大家知道关羽是怎么死的呢?他是人头落地被斩首的,老百姓认为这是“不得善终”。
这样的人物在民间传说里他死后是会化为“厉鬼”,所以您看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里百就说过,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热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玭挈家自骆谷路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斯又何哉?夫丧乱之间,阴厉有朋友看到这儿可能又懵圈了。
那关羽不是“关二爷”吗?怎么又叫“关三郎”了呢?
是这样啊,按照古代民间的说法不得善终的败军之将,尤其是身首异处的这种人,他死后会化为“怨灵”在人间作祟,危害世人。因此普罗大众得以香火祭祀安抚亡灵。
有相同待遇的还有古代传说里的“蚩尤”、秦末的起义领袖楚霸王“项羽”。
关羽不是善终而且还是身首异处,因此他被人们当做成了一个“怨灵”。所以在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关羽是不被称为“关二爷”而是被称为叫“关三郎”。
接着前面说,《北梦琐言》书中记载: 关三郎带着鬼兵入成了,家家户户老百姓吓得没法的呀,有人忽然之间就跟“打摆子”似的浑身时冷时热。
“我们陈家庄庄外有条河就是通天河,河里有个“灵感大王”,年年给我们这儿施甘雨落庆云。可是他却要每年得吃男童女童的呀”。
话说有一个叫“杨频”的人,他从洛古路入杨园走到秦岭那儿,回望京师他就说了一句:“此处应免官三郎相随也”,意思是说:我现在总算离开这儿了,那儿个‘官三郎’他们的鬼兵再也奈何不了我了。
结果这话音刚落,哎哟这哥儿们就跟打摆子似的浑身哆嗦。最后书中评论说什么呢?“官妖之说,正位视野”。
唐朝管关羽叫什么呀?叫“官义”。民间所说关羽显圣的玉泉山,其实早期教词就是祠堂的“祠”。老百姓供奉关羽并不是因为感激或者是敬重他,而是怕他作祟甚至老百姓在家里边唠家常,有些话琢磨着关羽可能不爱听,那就不敢提了。
我们看由南宋陈渊撰《默堂先生文集》里就说道,是南我曾经旅居到荆州地区,当地人之所以供奉拜祭关羽那是因为害怕,就是关起门来爷儿几个,聊聊天、侃个大山、吹个牛皮啥的。
“非予之所欲则必戒之勿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勿轻易议论他人之短处,勿妄加评论他人之是非,勿肆意讥讽他人之过失…也就是说,如果觉得这个话是关羽不爱听的,那这话就不要说了怕得罪关羽。
“关羽之死已数百年,其不能守矣,害人甚矣,而荆人为之若此”。就是说当地老百姓害怕关羽到这种程度,说明关羽的余威仍在。
这一家人在聊天时他们想的不是对方爱不爱听,而是考虑已死去好几百年的关羽爱不爱听。管教孩子好好学习别觉得考了个第一你就骄傲、自满、自大、大意、大意失…后面不能说了。孩子之间聊天如果聊什么貂蝉、王昭君、张良 也不行,因为这是关羽比较讨厌的人。
有朋友说这是胡说八道吧,关羽讨厌貂蝉讨厌王昭君讨厌张良。那不成了关公战秦琼了吗?当然玩笑归玩笑,就说当时荆州人家家供奉关羽,不是因为感激他的恩德而是为之若此余威,怕关羽兴妖作怪。
关羽在宋代从“厉鬼”被洗白成了“正神”。但是宋代很长啊,宋朝初期时,关羽的待遇其实挺差劲的,竟然被逐出过“武庙”。
原因是这位武将兵败身亡不得善终。当时连同关羽在内的有22位名将同时被逐出,取而代之的像什么秦琼这些人。而到了徽宗年间再次调整武庙名单,大部分又把他们请回来了。
关羽也在名单之中,到了北宋末年一生笃信道教的宋徽宗,这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皇帝,特别喜欢奉赠“神灵”。而关羽也在其内,被封为“崇宁真君武安王”。
因此,他又成了道教的一名“神灵”了。
再等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不大相信其他神灵,唯一偏爱的是“土地神”。但是土地神也没获得什么封号,所以关羽又被请出了武庙名单,当然其他的神灵也没有幸免,都给我靠边站去。
朱元璋供奉的是各个朝代有作为的“帝王”和一些“名臣”,武将后汉三国时期跟关羽同时期的谁在列呢?只有一位“诸葛亮”。
可是等到明朝万历年间关羽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大帝神”。同时期的“岳飞”也被封为“三界靖魔大帝君”。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同时封了关羽和岳飞为“帝君”,两者间“庙”和“祠”,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关帝庙或者是岳王庙。
结果到了清朝岳飞岳鹏举又被移出了“武庙”。为什么清朝不待见岳飞呢?您琢磨琢磨就知道了。因为当初他们是仇家呀!
岳飞在《满江红》里怎么说的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打击异族统治“还我河山”。那儿满清能干嘛?
所以只能让岳飞靠边儿站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路…白了少年头…”。其实像关羽这种从“厉鬼”洗白为正神的还有那个南京香山的蒋子文,可是这种毕竟是少数。
民间私下里供奉的各路狐仙、黄鼠狼、蛇精、夭折的小孩儿、冤死的女子、甚至长相怪异的古树巨石,那都有好几千好几万呢。
按理说这些都是“淫祀”应该被官方查禁的,可是法不责众这种“神”实在太多了。这边儿拆掉一座庙,那边儿又起来十座庙,只要老百姓心里边儿的恐惧不消除,对邪灵恶鬼的“崇拜”是不会消失的。
甚至就在《封神演义》当中也记录了一件官方消灭“淫祀”的事儿。这位淫祀之神非是旁人正是“哪吒”, 哪吒在莲花化身和肉身成圣之前,其实是有过一次封神的。
我们知道哪吒“闹海”,后来自己自杀了。临死之前人家也说了这叫“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意思是,我打死了龙王三太子你四海龙王不必找我父母来问罪, 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
结果“哪吒”死了以后,魂魄无处可依,太乙真人就托梦给哪吒的母亲“尹夫人”,说你跟你儿子建个庙吧,让他享受人间烟火吧。
但是尹夫人一想,这个事如果跟李静商量,李静肯定是不会答应。后来哪吒的魂魄亲自托梦给他老娘,这个语气当中可就带着威胁了,说我求了您好几天了,您全然不念孩儿之苦,死不肯建行宫与我,那我便吵得你六宅不安因。
夫人无奈,一是心疼儿子,二也害怕儿子的魂魄。于是只好在翠屏山给哪吒建了一座庙,哪吒就在这个庙里百“显圣”十分的灵验。
如果大家看动画片,给哪吒修庙是因为他有功于民,恶龙欺负老百姓,他是因和恶龙斗争而死的嘛!而尹夫人给儿子哪吒修庙一半是出于怀念和想念,另外一半是出于恐惧怕被这孩子的魂魄炒个六宅不安。
结果这事儿很快被李靖给发现了,李靖大怒,认为这也是“淫祀”。害怕这事儿给自己的仕途带来影响,于是毁了庙,砸了哪吒像。
毁庙之后他回来跟媳妇怎么说的呢?“你生的好儿子还嫌害我不多啊?如今你又替他造行宫,煽动良民,你这是要把我这条“玉带”送了才罢休吗?(玉带就是人间的皇帝加封文武百官,给他们的是顶戴花翎,而玉帝分封官员呢给的就是玉带,也就是官阶的一种象征)。
李静的意思是你到是心疼这事儿,你非要害的我丢官罢职不可,紧接着他又说:“如今权臣当道,况我不与费仲、尤浑二人交接。倘若有人传至朝歌,奸臣参我假降邪神白白的断送了我数载之功,那我这个官职就没了”。
从这儿也可以看得出来地方上如果是纵容“淫祀”,在政治上是存在很大错误和风险的,是要落人以柄的。养了你你反而连累父母,留你何用?
还有一种封神情况是封“无辜而死者”为“神”。小说《西游记》出版以后,火遍民间。出版商一瞧这种事儿是有钱可赚的呀,既然有了西游记咱们也跟跟风儿吧,很快什么东游记、北游记、南游记就全出来了。
小时候《北游记》当中就记载了两位“电母”封神的经历。说真武大帝离开西路行至一处名曰“雷山”时,在这雷山中藏有诸路的“雷神”。这些雷神经常出现在云端以真身示人,都有谁呢?五方雷公将军、八方云雷使者、五方与雷使者、雷部总兵行雷。
以此为背景,然后这个山前有一个长者,他们家生了俩闺女,大闺女芳龄16岁,小闺女小两岁14岁。有这么一天这俩小闺女在家里做饭,切冬瓜时把“冬瓜瓤子”掏出来丢在灶下的沟里了,因为这冬瓜瓤没法吃。
结果雷使者在半空中看见了,嗯你做饭怎么浪费粮食呢?你这可是罪大恶极呀。于是马上命令雷公“刑雷”,把这俩儿小姑娘儿全给劈死了,雷公劈死俩小姑娘后下去一看。
哎哟!这里面人家扔的可不是粮食啊,而是冬瓜子啊。人家这可不是浪费粮食,悔之晚矣。可人死不能复生。于是雷公就找到雷使者说道:“使者大人,您下令让我把那俩儿小姑娘给劈死,我劈完了发现批错了。人家扔的是冬瓜瓤子不是浪费粮食,现在此二女的鬼魂跟我前来了,您说怎么办吧?”。
这“雷使者”说:“哎呀!这事闹的,事已至此只能是将错就错了。这么着吧,我度此二女的鬼魂,送给你们俩人每人一面“雷电镜”。将来我想打谁了想用雷劈死谁了,你们两个就用雷电镜在空中一照,就是先放电光把天底下照得明明白白的,这就是批准了”。
俩小姑娘一听这是好事儿啊,以后不用在家里做饭了。只管在天上“放电”,这事儿不错,他俩就成了“电母”被“封神”了。
很明显这俩小姑娘是无辜死亡的,雷公原本想惩罚无故浪费粮食的人,结果人家俩扔的是冬瓜瓤子,然后就被雷给劈死了。
按理说这叫什么呀?这叫“执法错误”。按照天庭的逻辑就很有意思了,你既然执法错误了,我给你补偿(就是补偿方案)。不是把惹了祸的雷公给开除掉,给他判罪,反倒是把那个受害者封为神了。
这事儿跟民间的逻辑常识差不多,打死人了先不要求惩治肇事者赔钱就行,只要钱到位了,什么都好商量。如果赔偿不到位,那我们的鬼魂就会经常出来闹事儿危害民间, 搅得一方不得安宁。当然这是小说,但是小说反映的也是社会现实。
某些地方为了俩个无辜的小女孩儿遭遇雷击身亡的小女孩儿“立庙祭祀”这种事儿,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而且您也可能注意到了。
读者朋友,今天的故事我们暂时就分享到这儿了,笔者也会观注一下读者量。如果还不错,大家喜欢。那咱们就接着讲下去,再见!
(作者:剧柏含系国家二级作家 高级书画师 高级政工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