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赵本山是“小品之王”,但鲜少人知道陈佩斯是小品的开创者。
在喜剧界摸爬滚打46年,这位敢于当着全国观众面“脱膀子”的艺人,却始终与国家一级大奖无缘。
陈佩斯
面对外界的争议,陈佩斯曾这样回应:“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就在大家以为他消失在大众视野时,70岁的他因一句“应了戏,就得唱,这是祖师爷定下的规矩”再次走红。
为何多年来,陈佩斯始终被奖项拒之门外?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父子喜剧传承
1954年的吉林长春,一个男婴在陈家呱呱坠地。
信源:直新闻2023年06月18日发布
他的父亲陈强,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电影演员,塑造过“黄世仁”、“南霸天”等众多经典反派形象。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小陈佩斯耳濡目染,从小就立下了成为演员的志向。
陈佩斯和父亲
然而,在他15岁那年,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大潮,陈佩斯只能响应号召,远赴内蒙古插队。
在那里,他经历了四年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岁月。
陈佩斯
尽管生活条件恶劣,但陈佩斯的演艺梦想却从未泯灭。
于是当生活回归正常后,陈佩斯就开始接连报考文工团、话剧团,但没想到都失败了。
陈佩斯
陈佩斯屡屡在演艺之路上受挫,身为父亲的陈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太清楚演员这行的艰难险阻了,打心底里不想让儿子再吃这份苦。
陈佩斯父亲
可他又怎么忍心亲手掐灭儿子的梦想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陈强决定拉儿子一把。
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友,著名演员田华。
陈强
陈强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亲自登门拜访,诚恳地向田华诉说了儿子的困境,恳请老友帮衬一二。
田华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陈佩斯与田华
没过多长时间,就帮陈佩斯在八一电影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陈佩斯就这样正式踏入演艺圈,开启了自己的演艺征程。
在八一厂的那段时间,他大多只能演些不起眼的配角。
陈佩斯
直到 1979 年,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在喜剧片《瞧这一家子》中担任男主角,这才在演艺圈崭露头角。
陈强看到儿子在喜剧方面的天赋异禀,便建议他在喜剧领域深耕。
瞧这一家子
陈佩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接连参演了《夕照街》《二子开店》等多部喜剧电影。
随着这些电影的广泛传播,陈佩斯所塑造的小人物形象逐渐在观众心中扎下了根,成为了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记忆。
陈佩斯与朱时茂
春晚搭档笑料王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吃面条》在春晚舞台上一炮而红,从此“小品”二字,就成了这种幽默艺术的代名词。
而在那个严肃的年代,《吃面条》的顺利上演也经历了一番波折。
陈佩斯
当时有领导认为这个节目不够正式,不适合在春晚这样的舞台上表演。
但春晚导演慧眼识珠,力排众议,坚持到最后一刻,才让观众们看到了这出妙趣横生的好戏。
此后的11年里,陈佩斯和朱时茂这对“欢喜冤家”,为春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小品佳作。
朱时茂
从《羊肉串》到《姐夫与小舅子》,从《主角与配角》到《警察与小偷》,他们塑造的一个个喜剧形象,早已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中。
那个贼眉鼠眼的“二哥”,那个老实巴交的“小舅子”,都是一代人难以忘怀的欢乐记忆。
朱时茂与陈佩斯
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陈佩斯却并未止步于此。
他对喜剧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独到的见解。
为了创作出完整而动人的作品,陈佩斯常常与导演组争论,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臻于完美。
朱时茂与陈佩斯
1988年,他在排练小品《狗娃与黑妞》时,大胆提出要用蒙太奇手法拍摄,虽然因理念超前而未能实现,但足以看出他对艺术创新的渴望。
1995年,他更是把小品《赶场》搬到了大沙漠实景拍摄,开创了户外小品的先河。
朱时茂与陈佩斯
陈佩斯对喜剧的执着追求,影响和激励着后来的小品演员们。
即使是后来被誉为“小品之王”的赵本山,也将“为观众传递快乐”视为自己的终身使命。
朱时茂与陈佩斯
在聚光灯下,陈佩斯是万众瞩目的喜剧明星,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简朴到近乎“抠门”的人。
多年来,他总是穿着那些旧衣服,一双黑布鞋能穿五六年,一件毛衣能穿到起球破洞。
即使是内衣裤,他也舍不得多买,晚上洗完第二天烤干了接着穿。
陈佩斯
朋友们都笑话他,怎么年纪轻轻就过上了“老头子”的生活。
但陈佩斯并不在乎这些,他淡泊名利,只是一心想着追求艺术。
正是这种简朴的生活,成就了他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的魅力。
陈佩斯
身陷争议,退出央视
当陈佩斯无意中发现,他和朱时茂辛苦创作的作品,被央视下属公司制成光盘售卖,甚至都没有通知他们一声。
这些作品,凝结着他们多少心血和汗水,怎能说盗版就盗版。
光盘
于是,这对黄金搭档毅然决然地将侵权公司告上了法庭,誓要讨回公道。
官司打赢了,陈佩斯和朱时茂获得了三十万元的赔偿,但代价却是从此与央视分道扬镳。
陈佩斯与朱时茂
有人说是陈佩斯得罪了电视台的“大佬”,被封杀了;也有人说他太看重那点钱,得不偿失。
实际上,陈佩斯告别春晚舞台,并非表面这般风平浪静,而是他的表演理念与电视台所期望的风格不同。
对话内容
他痴迷于喜剧艺术,总想创新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
但在那个年代,他的很多想法都太超前了,观众“看不懂”,领导也“接受不了”。
陈佩斯
为了迎合大众口味,陈佩斯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渐渐地,他对小品创作失去了兴趣和激情。
更让他心灰意冷的,是1998年春晚彩排时发生的一系列舞台事故。
陈佩斯与朱时茂
麦克风掉了,道具坏了,就连他的头套都不慎掉落。
这场意外频出的表演,成了陈佩斯告别春晚的最后一次亮相。
那一刻,他似乎意识到,自己与这个舞台,已经越来越远了。
陈佩斯
隐居山林,重拾初心
当陈佩斯陷入人生的低谷时,是妻子王燕玲,用她的智慧和爱,点亮了他前行的路。
1999年,王燕玲拉着丈夫的手,来到北京延庆的大山深处。
在这里,他们开始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
陈佩斯
早在陈佩斯与央视矛盾初现端倪时,王燕玲就悄悄拿出全部积蓄70万元,为丈夫承包下了延庆的一万亩荒山。
在大山里,夫妻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种植树木和果树。
陈佩斯与儿子
两年后,当一棵棵果树挂满枝头时,陈佩斯夫妇尝到了劳动的甘甜。
30万元的利润,虽然比起从前的收入少了许多,但却是他们用双手,诚实劳动得来的。
陈佩斯
尽管山野田园的生活恬淡安逸,但他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2000年,陈佩斯下定决心,用辛苦种树挣来的30万元,开办了一家话剧公司。
从此,他又重新投入到了艺术的怀抱,继续在他钟爱的喜剧事业上孜孜以求。
陈佩斯
《托儿》、《阿斗》、《惊梦》……一部部话剧佳作,在陈佩斯的倾力打造下,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用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喜剧天赋,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次惊喜和感动。
陈佩斯与父亲、儿子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却从未获得过国家级的重要奖项。
但陈佩斯从不在乎这些,在他心中,能用作品打动观众,赢得掌声和欢笑,就是最大的奖赏。
陈佩斯接受采访
岁月悄然流逝,陈佩斯已经古稀之年,但他对艺术的热爱,却丝毫未减当年。
即使身体已不如从前,行动日渐不便,他依然坚持站在舞台上,用他的热情和汗水,诠释着“戏比天大”的信念。
陈佩斯
喜剧传承,德艺双馨
2015年,当陈佩斯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好大一个家》重新登上央视屏幕时,人们惊喜地发现,他与央视的关系,竟然悄然“破冰”了。
陈佩斯
即使到了68岁,他依然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与儿子陈大愚合作,创作搞笑段子。
每一个笑料,每一个包袱,都闪耀着他不减当年的喜剧功力。
陈佩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将喜剧的火种,传递给了儿子陈大愚。
陈佩斯与儿子
2021年,当父子俩携手主演原创话剧《惊梦》时。
他含泪说出“应了戏,就得唱,这是祖师爷定下的规矩”这句话,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陈佩斯
最后更是直接全国巡演150场,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也印证了陈佩斯“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
陈佩斯演话剧
如今,年近古稀的陈佩斯,虽然偶尔会被病痛困扰,但他依然坚持站在舞台上,用自己的热情和汗水,诠释着“说一不二”的职业操守。
开办喜剧表演班,传播喜剧理念,培养年轻一代……陈佩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中国的喜剧事业,增添着新的活力。
《惊梦》话剧
结语
陈佩斯用半生的艺术生涯,书写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喜剧传奇。
如今,他安享天伦,与儿孙共度幸福的晚年时光。但同时,他也从未停下艺术的脚步,依然在喜剧的道路上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