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文璇 实习生 李雨鑫

编者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几代考古人以坚韧的毅力和对历史的敬畏,在岁月的尘埃中探寻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近日,纪录片《考古者说》在CCTV-9热播,讲述了六位考古学家非凡的考古故事。这六位考古学家都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故事?

从22岁到60岁,孙键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十多年是和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一起度过的。这些年间,他见证了“南海一号”从定位、打捞到发掘的全过程,更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飞速发展的艰辛历程。

1987年,一艘沉睡800多年的宋代商船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作为国内发现的第一处沉船遗址,它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同年,孙键进入国家历史博物馆工作,几年后,“不晕船又爱水”的他在机缘巧合下被调入水下考古部门,从此便与“南海一号”结下不解之缘。

彼时,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正处于萌芽阶段,受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不得不推迟。这一等,就是14年。

2000年,“南海一号”打捞项目得以重启,但经过多年的洋流冲刷,加之早年的资料并不完善,在茫茫南海中对沉船的重新定位成了本次工作开展的第一道难关。


孙键在“南海一号”文物发掘现场。

2001年的春夏之交,孙键和同事们在呼啸的东北季风中展开了搜寻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使用了声呐扫描等技术,还从英国买回了原始坐标,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大家几乎完全丧失了信心。

偶然的一个晚上,在整理起锚时带起的海底杂物时,考古队员们发现了许多瓷片,看上去正是景德镇的青白釉瓷片和德化窑的器物,与“南海一号”年代相吻合。孙键等人士气大振,立即用物探进行确定。至此,“南海一号”终于重现踪迹!

“南海一号”位置终于得以确定,可要怎么将沉船里的文物打捞上来呢?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大家决定采取“整体打捞”的方案——用重达6000吨的沉箱,横穿36根钢梁,将船体“兜底”托起。这就像从海底取上来一篮子鸡蛋,又不能让鸡蛋破损,其难度可想而知。

精准定位、海底穿梁,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当沉箱成功起吊时,沉船左舷距离箱壁仅20公分的惊险细节,至今令孙键后怕。最终,历时八个月,“南海一号”终于被整体打捞出水。


从2007年开始,“南海一号”依旧被“封存”在海水之下,直到六年后,全面发掘才正式开始。接下来的数年里,孙键几乎常驻在发掘工地上。金银器、瓷器、陶器、钱币……“南海一号”陆续出水文物超18万件,开创了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

相对于规模庞大的文物,最让孙键挂心的始终是船体本身。“一条满载货物的沉船,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一个凝固了的时空。”孙键认为,需要把“南海一号”完整地保留下来,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以及古人是如何通过航海来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沟通的。

如今,“南海一号”的考古工作已告一段落,但孙键仍心系“南海一号”的长期保护。2024年8月,孙键又一次踏上前往广东的旅程。从北京到广东南海,两千多公里的距离,他每年总要往返十几次。因为,那里有他的牵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