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焦作高新区苏家作乡,实施高新区“1015”战略,围绕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游和美苏家作。

非遗文化,龙凤灯舞



在项目建设上靠前发力建设“宜业苏家作”

该乡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抓紧政策机遇,整合辖区资源,持续推进项目谋划储备和资金争取工作取得新成效。

项目建设提质增效。该乡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投资1200万元的寨卜昌村古建筑群保护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期工程项目和投资6000万的苏家作村安置小区项目已竣工,累计完成背街小巷硬化13万平方米,污水管网全覆盖,建成了高标一流的苏家作污水处理站。

资金争取成效显著。争取到工业园区一期专项债资金4500万元,粮食仓储物流园项目专项债资金3000万元即将到位,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重点村项目420万元。2025年该乡积极谋划工业、农业、服务业和文化等领域项目共计16个,总投资共计6.42亿元,积极对接争取苏家作乡寨卜昌古建筑片区改造安置、苏家作乡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园、焦作市怀川种业玉米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等专项债、超长期国债以及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

招商助企赋能发展。该乡深入走访辖区1300余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面谈了解企业现状及发展情况、发展形势及面临的问题,宣传小微企业融资贷款政策,目前已录入贷款“申报清单”数量71家,融资需求金额约8000万元,政策知晓率达85%以上;制订印发《苏家作乡招商引资“百日攻坚”实施方案》,采取成立小分队、设立招商专员、“五个一”活动等方式,全员出动,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主动到北京、郑州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筛选研判招商线索36条,重点对接企业5家,已签约4个项目。

农民村晚,走上大舞台



在民生实事上持续用力建设“宜居苏家作”

该乡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找准高新区农村“1234”工程具体载体抓手,抓好“三件大事”收尾工作,继续打好农村“四场战役”,着力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难点问题。

全力稳定粮食生产。该乡坚决扛稳抓实粮食安全重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守住群众的“粮袋子”。持续提高土地流转比例,整合低效、闲置、连片的土地流向专业生产合作社,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全乡近3万亩小麦玉米应收尽收,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99%。

敬老爱老,蔚然成风



全力改善人居环境。街巷整洁、庭院干净,道路两侧红花绿树交织,这已成为苏家作乡的寻常模样。该乡以“亮起来、美起来、绿起来”为目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狠抓村组、庭院、河道等重点环节的整治提升,对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日产日清,实现人居环境由“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

村BA,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该乡统筹抓好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重大民生事项,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关爱社会困难群体,重点关注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积极争取养老助老项目,目前已申报三个村的老年餐桌改造项目、苏家作幸福院改造项目、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改造)项目,进一步改善老年人娱乐场地和就餐环境,以暖心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感受;高质量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2024年共培训328人;新修建乡村道路5888平方米,新修排水沟渠9.6千米,安装路灯130盏,进一步提升群众出行条件。

产业集聚,泰鑫机械制造业创造新高地



在文旅融合上纵深加力建设“宜游苏家作”

该乡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辖区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怀商文化、古建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独具地方印记的文化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以农文旅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产业。以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家作龙凤灯舞“国字号”文化名片为引领,带动全乡书法、绘画、剪纸、皮黄戏、盘鼓、太极拳等众多民间艺术资源的交相辉映,现有“苏家作龙凤灯舞”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怀庆皮黄、怀村木耧、四大怀药等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步探索“非遗+市集”文化产业模式,构建一个集展览、展示、展演、销售、体验、推介等于一体的互动消费新场景,在激活乡村文化市场、拉动消费增长的同时,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背街小巷治理全面完成,为民出行创造便利条件



以红色文化培育发展动能。与市场资源相结合,焦作市典礼学书公司入驻寨卜昌村,充分利用明清古建筑群、怀商文化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成立地等文化资源,与旅游休闲化发展大趋势融合,全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和儿童研学游基地,不断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平均每年接待全国各地游客上万余人次,旅游收入8万元。据悉,该乡已规划寨卜昌旅游开发项目,合理规划二街、三街等文旅街区,积极寻求市场合作,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出一条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以农耕文化深耕农业产业。围绕老农民合作社、怀川种业、巨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兴豫源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奶牛观光农场,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肥果粮牛”休闲农业旅游线路,聚焦“优质粮食、四大怀药、绿色果蔬、现代牧场”等农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农业“研、学、游”新去处。

以文化活动满足群众需求。该乡以国家非遗龙凤灯舞为引领,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以村“BA”篮球文化节和“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四季村晚为载体,结合该乡已形成的健步走、太极拳等体育运动品牌,积极打造“健身+村晚+市集”模式,先后在中秋、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20余场,走出、走好群众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苏家作路径”。


乡村光荣榜,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在基层治理上凝心聚力建设“和美苏家作”

该乡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按照“己身正、办事公、村务清、带民富”的要求,建好建强村干部队伍,提高村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的政治能力、治理能力、带富能力。

聚焦安全稳定。持续开展交通、自建房、密闭空间、燃气、食品等领域全方位、全链条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乡村两级防汛队伍,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聚焦矛盾化解。持续推广“书记喊、小事侃、制度管、齐心干”的十二字工作法,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实“三级倡树”要求,持续践行乡干部“真下村”、村干部“真负责”、群众事“真去管”“三真”工作法,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聚焦乡风文明。该乡建立健全“一约五会”,激发群众自治内生动力,培育形成文明乡风,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做好“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模范评选表彰活动,2024年评选出“好媳妇”“好儿女”等先进模范33名,用身边典型教育群众,倡导文明风尚;建立17人的红娘队伍和高额彩礼劝导志愿队伍,营造和美乡村。(孟宪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