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红四军七大上,毛第一次被暂时撤下了领导岗位,心里那个憋屈啊,干脆跑到福建的天子洞去养身子,图个清静。

这时候,粟裕还是个不起眼的小连长,却接到了一个特别任务:保卫毛的安全。

这可是南昌起义时的老行当了,粟裕干起来驾轻就熟。

01

粟裕这人,实在得很,他把连队一分为二,自己亲自带着一半人紧跟在毛身边,另一半则在附近巡逻,眼睛瞪得圆圆的,生怕有啥风吹草动。

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去看看毛,问候两句,别的也没啥花哨动作。

粟裕啊粟裕,你要是机灵点,这时候跟毛套套近乎,日后好处可多了去了。

你看林彪,就是在那次会议上站对了队,成了支持毛的几个“稀有品种”,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可粟裕呢,就是个实诚孩子,一门心思扑在保卫工作上,对搞政治那一套不太上心。

他那时候对打仗也是门外汉,只能从毛、朱德这些大佬身上偷师学艺。

好不容易在活捉张辉瓒那场硬仗里,粟裕露了一手,出了个好点子,这才让毛稍微多看了两眼。

但好景不长,两年后,毛又遭遇了波折,自己都顾不上了,哪还有心思管粟裕。

长征路上,粟裕和中央失去了联系,一个人在外面漂了十几年,硬是从一个害羞的小伙子,磨成了战场上的奇才。

这边呢,毛还以为粟裕牺牲了,心里头时不时还感慨一番。

时间一晃,到了1937年,国共二次握手,陕北那边热热闹闹开了苏区代表会。

张闻天致辞时,还特别缅怀了牺牲的同志,粟裕的名字赫然在列,排在三十四位。

可巧了,这位“英灵”其实还在人间呢。

毛一听,乐坏了,心里头那个激动啊,毕竟粟裕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02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毛麾下有两员大将,粟裕和林彪,犹如两把锋利的宝剑,助他斩荆披棘,赢下了大半江山。

但这两人与毛的关系,却像两幅截然不同的画卷。

林彪,那是毛心中的“主动剑”。

每当战事吃紧,比如经营东北这块宝地,毛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尽管陈毅等人跃跃欲试,刘也策划让徐向前出山,但最终,这个位置还是花落林彪,一个刚从苏联养病归来的“远客”。

而粟裕,则是那把“被动剑”。

他总是在不经意间,用耀眼的战绩,让毛不得不注意到他。

苏中战役,共军内战首战告捷,毛对这位多年未见的井冈山老战友刮目相看,通令全军学习。

孟良崮一战,更是虎口拔牙,灭了国军的精锐,让毛对粟的信任与日俱增。

为了让粟裕大展拳脚,毛甚至不惜搬走陈毅,给粟裕让路。

这在战争史上,简直是奇观。

陈毅作为最高领导,但打仗这件头等大事,却由不是最高领导的粟裕来主导。

到了四八年,国共决战在即,多年的鏖战即将迎来高潮。

刘邓大军已去大别山,东北决战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但国民党依然占据优势。

如何破局?

中央想让粟裕学刘邓,带兵过江,插入敌后,刺激国民党。

但粟裕,这位军事奇才,却有自己的想法。

他抗命了,但这可不是简单的“不鸟上级”。

粟裕的抗命,是深思熟虑后的抉择,他有自己的战略考量。

在粟裕看来,盲目过江,可能会陷入被动。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场决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场抗命,不仅没有让毛生气,反而让他更加看重粟裕。

因为粟裕,不仅是一把剑,更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担当的军事家。

03

在1948年的春天,包括毛、周、刘、朱、任弼时等大佬们,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下一步的战略布局。

其中,一个关键人物——粟裕,却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了“抗命”。

中央希望粟裕能带领部队过江,深入敌后,以打乱国民党的部署。

但粟裕,这位被誉为“常胜将军”的军事奇才,却有自己的想法。

他深知,这一步棋走不好,可能会满盘皆输。

于是,他选择了抗命,这个决定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得知粟裕抗命的消息,毛立刻召集了周、任弼时、朱德等人,在城南庄召开紧急会议。

大佬们围坐一堂,气氛凝重。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决定让粟裕亲自到城南庄来,当面陈述他的理由。

六天后的五四青年节,粟裕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花山村。

此时,五大书记正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开会。

听到粟裕到来的消息,大家纷纷起身,而毛更是大步流星地走出院子迎接,这在毛的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上一次他这么做,还是迎接从苏联归来的林彪。

“粟裕,我们在等你!”毛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两人上一次见面,已经是十七年前了。

那时的粟裕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基层干部,而毛也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如今,他们都已经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领袖人物,再次相见,自然感慨万分。

粟裕简洁明了地陈述了自己不过江的理由,经过一番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中央及毛最终决定接受粟裕的意见。

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毛的灵活和开放,更彰显了粟裕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独到见解。

在谈话中,毛和粟裕还回忆起了去年在山东孟良崮的那场战役。

粟裕全歼了国民党精锐部队74师,击毙了张灵甫,这场胜利让毛在延安都感到无比欣慰。

“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毛含笑说道。

“一个是蒋介石。”粟裕脱口而出。

“还有一个人呢?”毛追问道。

粟裕一连说了几个名字,都被毛否定了。

最后,毛自己揭晓了答案:“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

这句话,不仅是对粟裕军事才能的肯定,更是对粟裕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精神的赞赏。

于是,在粟裕的坚持和毛的信任下,一个更加宏大的战略计划——淮海战役,悄然诞生。

这场战役,不仅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成为了粟裕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