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掘金正当时

编者按从“猫冬”到“忙冬”,冰天雪地正加快向金山银山转化。随着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举办,冰雪运动的普及度和参与度大幅提升,坐拥顶级冰雪资源的东北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持续升温的冰雪经济,成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冲向万亿级冰雪赛道,东北地区如何做好亚冬会的“后半篇文章”,让“冷资源”不断转化为“热动力”?


经纬策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这个冬天,东北地区有多火?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5年春节期间(1月28日至2月4日),辽宁省共计接待游客5335.88万人次,同比增长30.57%,全省旅游收入536.98亿元,同比增长30.11%;吉林全省接待国内游客2770.68万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337.55亿元;黑龙江全省累计接待游客2626.3万人次,实现游客花费33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3%、23.8%。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依托雪质好雪季长的资源优势、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老工业基地生产研发能力强的产业优势,以及国家支持全面振兴的政策优势,东北地区近年来加快推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冬季漫长且寒冷的发展劣势就此转化为发展优势,生动诠释了东北地区从“输血式帮扶传统工业”向“激活内生特色经济”转变的发展逻辑。“持续升温的冰雪经济,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支撑,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1

唱响“冰与火之歌”

2月7日—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这是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次重大国际综合性冰雪盛会,激发了全民对冰雪运动的关注热潮和参与热情,也为东北地区发展冰雪运动、冰雪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作为亚冬会雪上项目竞技场地,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热度持续高涨。春节期间,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17.39万人次,同比增长41.9%;春节假期后日均接待量约2万人次,同比增长20%。截至2月11日,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并创造了单日接待游客3.2万人次的历史最高纪录。

在2024—2025雪季,吉林省更是铆足劲儿招待全国雪友们。发布《关于推动吉林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家冰雪经济中心、冰雪文化创意中心、优质冰雪生活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经济集聚区。持续发力冰雪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运营雪场雪道总面积、架空索道数量分别同比增长5.7%、9.4%。脱挂式索道雪场9家,脱挂索道32条,两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以“一会十节百活动”为引领,吉林省举办16项世界级、国家级体育赛事,同时举办省级体育赛事50项,各类市州级、县区级群众体育活动300场以上。

一赛火,百业兴。亚冬会带来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加速发展,让“尔滨”又一次在寒冷的冬天“热”了起来。截至2月11日,第二十六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共运营52天,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白雪换白银”照进了现实。

在吉林,冰雪经济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对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增加就业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凸显。吉林省文旅厅联合中国银联云闪付开展的2024—2025冰雪消费券、雪博会消费活动,累计新增注册用户21.67万人,发放冰雪消费券36.64万张,核销14.59万笔2515.12万元,带动消费9331.88万元。

“近年来,东北地区冰雪经济发展迅猛,展现出独特魅力与广阔前景,成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冰雪经济在东北地区的发展特点表现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不断完善、区域协同发展动力增强。其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等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还提高了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如何用好冰与雪

进入“后亚冬时代”,东北地区如何进一步推动优质冰雪“冷资源”加速向经济发展“热动力”转化?

在2月14日举行的亚冬会总结新闻发布会上,亚冬会组委会副秘书长、执委会副主任、哈尔滨市副市长张海华表示,哈尔滨将以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冰雪资源优势,持续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加力推动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

此前发布的《黑龙江省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持续扩大第九届亚冬会溢出效应,黑龙江省冰雪运动竞技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到2030年,黑龙江省冰雪经济主要产业链条实现高水平融合发展,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方冰雪经济引领区;冰雪消费成为扩大内需重要增长点,冰雪产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

面对国内多个省份在冰雪经济领域的激烈竞争,东北地区如何跳出“滑雪场+冰灯”模式,打造不可替代的冰雪IP,形成独特竞争力?

“将冰雪产业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原有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冰雪+’的复合型经济生态,是东北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将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融入冰雪旅游中,如举办冰雪民俗节,展示东北地区传统服饰、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等。发展边境冰雪旅游,如与俄罗斯、朝鲜等国家合作,打造跨国冰雪旅游路线。发展冰雪工业旅游,将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改造成冰雪工业旅游景区,如将废弃的工厂、矿区等改造成冰雪运动场所或冰雪文化展示区,让游客在参观中感受东北工业的辉煌历史。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如冰雪工业纪念品、冰雪工业体验项目等,满足游客的购物和体验需求。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冰雪娱乐活动,如冰雪音乐节、冰雪电影节等。通过文化创意和市场营销手段,培育具有东北特色的冰雪IP,如冰雪动漫形象、冰雪主题歌曲等,提升东北冰雪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冰雪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政策的加力支持。王鹏建议,建立冰雪经济政策波动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和分析政策变化对冰雪产业的影响,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鼓励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拓展冰雪产业以外的业务领域,降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风险。

同时,王鹏建议,支持人工造雪技术研发和应用,减少对自然降雪的依赖,延长滑雪季节。加大对冰雪装备器材研发制造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冰雪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建设冰雪运动装备器材特色产业园区,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对在东北地区举办的高水平冰雪体育赛事给予资金补贴,降低赛事运营成本,吸引更多赛事落地。支持冰雪运动人才培养,对在东北地区培养的高水平冰雪运动员和教练员给予奖励和资助。鼓励创作更多彰显东北地区冰雪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推出具有冰雪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支持冰雪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支持开发多样化的冰雪旅游产品,如冰雪研学旅游、冰雪康养旅游等,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等。

袁帅认为,东北地区要出台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以加大对冰雪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加强冰雪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市场创新方面,推动冰雪装备器材智能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此外,拓展冰雪旅游的非雪季市场,通过发展夏季服务业态等方式,实现冰雪经济全年均衡发展。

王鹏强调,东北地区在冰雪产业链延伸及抗风险机制建设上,需要多方面的长期性政策支持和市场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东北地区的冰雪经济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冰雪旅游品牌。

资源优势明显、市场供需两旺、政策多重利好,东北地区冰雪经济未来可期。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