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新学期伊始,思政第一课,铸魂育新人。2月17日上午,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的马鞍山市首届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展示活动举行。
活动通过视频展示、现场演绎等方式,集中展示了马鞍山市2024年思政工作优秀研究成果、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综合体优质课、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精品课、思政教育资源等思政工作丰硕成果,生动回答了该市的这堂大思政课为什么这么火。
“我有幸作为《礼敬爱国者》的表演者参加了本次活动,第一次体验到了‘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受益匪浅。”在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郑蒲港分校学生赵汉涛看来,思政课应该是“内外兼修”的,既有深刻的内容,又有生动丰富的形式,让学生想听、爱听。而该校的思政教育品牌《礼敬爱国者》系列活动通过与中华爱国人物进行跨时空的历史对话,进一步增强了他和同学们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
马鞍山市星光学校学生朱俊豪认为,思政课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互动的学习空间。“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思政课仿佛我们的‘指南针’,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如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原来思政课的‘大道理’可以如此生动地生长在马鞍山市的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和市井烟火里。”参加完马鞍山市首届思政工作成果展示活动,安徽工业大学学生李秀风深切感受到马鞍山市这座城市的思政教育正焕发出“扎根泥土、向阳生长”的生命力。
思政第一课,不仅是承载着新学期希望和梦想的第一课,更是彰显思想政治在立德树人中领航作用的关键一课。大思政课怎样才更受欢迎?活动中,马鞍山市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和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全市思政工作获奖代表及大中小学的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探讨新思路、新方法。
“此次大会展示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成功案例让我深受启发。思政课的改进和创新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技术运用、价值观引导、评价方式和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政治名师张立华认为,作为一名思政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用生动的案例讲解抽象的概念,还要形成成熟的“教学主张”,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加生动。接下来,他将进一步探索“大概念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加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
“本次大会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为今后工作树立了新标杆,启发大家结合各自实际,做好守正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育人效果。”马鞍山市第八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吴光辉建议,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将高校研究成果及时向中小学课堂推广,在实际授课中加以检验、反馈、完善和提高,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同时,开发和利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综合体,为学生在校内外接受优质思政教育提供更多的载体和渠道。
“大思政课不囿于资源禀赋、历史给予,马鞍山主动作为、积极挖掘、深度整合资源,打破了大思政课的责任壁垒,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已经走在了前列。”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鞍山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综合体办公室主任刘双表示,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发挥好自身办学定位,精准对接该市大思政课建设推进工作,更高质量地服务于马鞍山的思政品牌建设。
近年来,马鞍山持续深化学校思政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夯实思政教育的“四梁八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育人格局逐渐形成。未来,该市将不断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让“大思政”真正成为青年成长的引路人、追梦的助推器,培养出一代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通讯员 甘丽 柴家峰 记者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