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宣传推广“五老”工作室优秀案例的通知》,推出全国27个“五老”工作室优秀案例供各地学习,由上海大学退休老教师沈启华牵头运行的上海市嘉定区助学帮困、社区公益、红色宣传“沈启华工作室”入选优秀案例名单。
“五老”工作室是凝聚“五老”力量的重要平台,是关爱保护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沈启华工作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带领身边的爱心人士聚爱成炬,为贫困地区寒门学子点燃希望之光。工作室也从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逐渐演化为弘扬助学正能量的关心下一代红色实践阵地。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这位可敬可爱的“上海爷爷”沈启华老师的故事。
人物简介
沈启华,1943年2月出生,2003年从上海大学退休。2011年,获得“上海好心人”称号;2012年获嘉定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和2015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16年成立“沈启华工作室”,致力于社区党建,主要从事文明宣讲、爱心助学等公益工作;2017年,他的事迹入选《老党员新故事》(上海市老干部局选编);2018年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江西省第二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2019年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2020年获得“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提名奖”;2021年获“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1
助学帮困彰显大爱
沈启华老师的助学故事始于1994年,当时在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的他带大学生到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开展社会实践。彼时,简陋的教室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深深触动了沈老师的内心,从那一刻起,他便萌发了捐资助学的心愿,长达30年的助学之路由此开始,时至今日,他已帮助当地建设了2所希望小学、1所图书馆,为1300多名孩子找到了爱心资助者。
从一个人的助学理想,到一群人的助学事业,沈启华老师不仅自己发光发热,还带动全家参与其中。他的妻子袁惠珍女士是一名楼组长,也在社区中尽全力帮助独居老人,后来,女儿和女婿也都加入了助学队伍。沈启华老师的助学行动,从最初的“地下工作”到全家参与,再到影响和带动社会力量,最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爱心洪流。2016年,在嘉定镇关工委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沈启华名字命名的“五老”工作室正式成立,成为社会各界参与爱心助学活动的重要平台。在这里,18名平均年龄85岁的离退休干部,将爱心和智慧汇聚在一起,共同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帮助,发挥“五老”正能量,坚持“离岗不离党”,沈启华老师表示:“只要我还能站起来,就一定会干下去!”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付出的爱心与善意,就像投入湖中的石子,定会泛起美好的涟漪。2023年5月的一天,沈启华正在午休,一阵敲门声轻轻响起,打开门,是一个捧着花的小伙子。小伙子开口问道:“您好!请问您是沈爷爷吗?”得到肯定后他激动地说:“我叫刘鑫,是您18年前结对帮困的学生,我来看您啦!”
原来,这一幕缘起于2004年,沈启华到江西省景德镇昌江区丽阳乡余家希望小学结对帮困,当时的刘鑫只有10岁,正读四年级。在沈启华的资助下,刘鑫努力学习考入大学并参军入伍,退伍后自主创业,在南京成立了科技发展公司。18年来,刘鑫从未忘记远在上海的沈爷爷,一直希望能当面道谢。2023年7月,沈启华赴江西进行红色游学活动时,也联系到了刘鑫,邀请他一起参加座谈会。在活动现场,刘鑫与孩子们进行了结对帮扶助学。18 年前的场景再次展现,知恩、感恩、报恩,刘鑫牢记传承之心,并将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刘鑫到上海探望沈启华并参观沈启华工作室
沈启华同刘鑫的微信聊天记录
庄玉萍也是沈启华最早结对帮扶的孩子之一,沈启华经常手写书信鼓励她好好学习,庄玉萍写信给“上海爷爷”汇报学习情况,令沈启华欣慰的是,这个被他一路从小学资助到大学的女孩,在大学英语系毕业后也接过了爱心接力棒,放弃沿海地区就业的机会,回到了家乡的丽阳中心小学任教,成为爱与希望的传承者,继续浇灌着新的希望之苗。
2
发挥“六大员”积极作用
沈启华在采访中表示,工作室要创建三个平台:一是爱心平台,二是信息平台,三是交流平台,如今平台的成员有: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上海市嘉定区公证处、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嘉定区启良中学、嘉定镇街道离退休时政学习小组等10多个团队和单位,还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许多社会爱心人士。他们开展的帮困助学活动,从江西延伸到上海嘉定。沈启华的努力让更多人意识到,公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关怀与引导。他的行动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让爱心在社区中不断传递和扩散。
除了爱心助学外,沈启华老师还热心于文明宣讲和社区公益。他既是社区睦邻点、老干部时政学习小组的骨干,也是辖区内中学的课外辅导员,还曾任嘉定区嘉定镇街道离退休干部第一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组建起社区自治团队,积极为优化中心周边环境出谋划策。他们携手社区工作者,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与建议,着手开展社区微改造。“希望可以从提升社区的整体环境做起,把居民的积极性带动起来,焕新老小区的活力。”沈启华说道。
3
“红色”传承凝聚新风尚
沈启华工作室的成员们,不仅是助学的参与者,还是红色精神的传播者。他们通过招募爱心志愿者、开展红色宣讲、组织爱心助学等形式,凝聚了一大批志愿者和单位。沈启华工作室也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工作形式,与多家单位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为共同关心下一代工作赋能。
工作室的老同志们会定期前往中小学为学生们开展红色宣讲暨青少年爱国教育活动,老同志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引导并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在宣讲活动中,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革命年代的艰苦历程和英雄事迹,让学生了解到先辈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们结合自身经历,鼓励青少年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历史,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从1994年至今,沈启华工作室赴江西结对帮困助学累计23次,沈启华带队14次,其中成立临时党支部13次,每年成立的临时党支部成员各有不同,青年学生党员占主要部分。这些临时党支部的成立,不仅为帮困助学活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也为青年学生党员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让青年党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展现新时代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16年9月,嘉定区启良中学邀请沈启华工作室的老同志到校作红色宣讲
沈启华工作室历年赴江西希望工程结对帮困助学情况统计(部分)
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沈启华老师,仍然活跃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中,散发着光芒与热忱。每每翻起老照片,看着曾帮扶过的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沈启华都感到无比欣慰与自豪。他的家中放着满满几大箱的荣誉证书,沈启华老师说:“这是党和政府对我工作的肯定,说明我做了点事情,这个事情做成了,但我还要继续做下去,党和国家越是关心我,我越要把事情做好,我还要向好多同志学习呢。”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采写:赵紫玥 邢帅帅
责编:吴沁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