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时期的中美关系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复杂与最多变的时期之一,从刚刚上任时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 10% 关税,到电动汽车整车的100%关税,特朗普已经在与中国展开的贸易战、关税战中越走越远。



但也许是日本制铁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的案例让他意识到,或许对待中国不应该和其他国家使用同一套剧本,因此就在近日,有消息传出,尽管达成任何协议都可能遇到重大障碍,但特朗普还是希望在其第二任期与中国达成更广泛的协议,更盼望着中国能够在美国进行大量投资。

很显然,特朗普之前的行动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少美国民众认为美国目前难以脱离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特朗普一意孤行加征的关税最终还是会加在美国人自己的身上。此外,不仅仅是美国的普通老百姓,连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财政部长贝森特和马斯克都在私下里鼓动特朗普,让他“按照自己的感觉走”,争取与中国达成对双方都有利的一份协议。



正如大家都知道的,特朗普本身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政客,他的思维跳跃性与不可控因素都很多,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也大概率会因为他本人的态度而出现波动起伏的状态。但就目前来说,最起码特朗普的意愿是明显的,在竞选时期就曾标榜自己是一个“交易撮合者”,并为美国民众做出最有利他们的选择。

说实话,特朗普也确实是这么考虑的,上文提到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与财政部长贝森特被指很有可能主导特朗普政府与中国的贸易谈判,而其中的内容也是聚焦于说服中国在美国进行大量投资,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飞机和其他商品,以及解决所谓的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相关安排。因此不难看出,10%的关税也就是特朗普的“面子钱”,想跟中国谈,但没有台阶,更怕给中国惹急了。



但特朗普团队内部对中国的态度也呈现两极分化,其中不乏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和高级贸易顾问纳瓦罗在内的多名特朗普政府高级别官员,以“安全威胁”为理由阻挠特朗普的行动。但当惯了领导的特朗普却对这样的声音置若罔闻,甚至在审查境外投资国家安全问题的会议上对情报部门的评估提出不同意见,主张如果价格合适,就应该向中国出售资产。

如果从美国自身利益的方面考虑,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转变也是基于其国内的真实情况,就扶持美国振兴国内工业来说,特朗普在竞选期间表示,他将对中国车企在墨西哥生产、出口的美国的每一辆汽车“征收100%的关税”,但他“欢迎”中国车企在美国设厂,但前提是必须在当地招工。



可美国转变的态度对中国来说有些晚了,如果要谈,中国肯定欢迎,但就目前来说,中方已经不需要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开放,最为关键的是,长年累月的对抗让美国失去了西方人最为看重的信用,美国未来的振兴之路恐怕会困难重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