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这次又被坑惨了!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则消息,竟然是关于美国隐形战斗机发动机性能的大规模数据造假。据说,新任总统的特朗普雷厉风行,让马斯克查五角大楼的军费账本,结果一查就查到了F-22和F-35两个明星机型的猫腻。



美国曾高调宣称F119发动机推重比高达10.5,F135发动机推重比达11.47,而马斯克公布的内部资料却显示,这些引以为傲的“核心数据”大打折扣,实际只有7.0和6.7左右,现在连维基百科上面的数据都改过来了。





这种造假力度,仿佛一个身高1米2的孩子硬说自己2米,直接把五代机的神话捅了个对穿。想当年,美国的F-22横空出世时,人家可是对着全世界夸下海口,仿佛抓住了什么跨时代的黑科技。



“天下第一五代机,隐身无敌,高机动碾压,推重比更是突破了人类极限。”各国军工人急得直拍脑袋,纷纷加班熬秃了头发,生怕落后时代太远,自己辛辛苦苦琢磨出来的发动机连人家零头都比不上。

结果呢?等到多年后真相大白,人们惊讶地发现,美国的所谓“10.5”不过是纸面吹嘘,现实中的F119只达到7左右,至于F135连“6点几”都不能稳定维持。



难怪早前F-22追着高空气球狂射导弹,还险些“够不着”的新闻会令人大跌眼镜,连气球都要降到1.8万米才勉强击落,更别提实施什么极限空战机动了。

对比之下,中国的涡扇10早已量产,推重比7.5,被我们自己嫌弃了好多年,原来已然与“外星科技”F119打成平手,甚至还略胜0.5。



如果再算上歼-20那可观的升力系数、鸭翼布局和完善飞控,就更显得美国那些年吹的“五代机天花板”颇为滑稽。



表面上看,这或许是美国军工的“公关灾难”,但从另一个层面说,也是一面镜子,揭示了中国军工人几十年老是因为对手一通虚报,逼得硬着头皮一路往上爬的“自虐式”发展。



美国这次五代机数据造假的东窗事发,让人忍不住想起那些年“被坑”的往事,为了一个明显夸张的对手指标,中国工程师恨不得把脑汁榨干,而最终结局却是“一不小心就做到世界领先”。

2 被“忽悠”推动的进步

先说说当年的“NSV乌龙”事件。上世纪苏联在珍宝岛战役后对我国造成巨大压力,中国军工也在抓紧赶超苏联的轻武器技术。



忽然有一份情报蹦出来,说苏联最新型的NSV重机枪重量只有25公斤。要知道,我军正在服役的85式重机枪加起来可有35.4公斤呢,整整比情报中的苏式机枪重了10公斤,这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对于重机枪而言,哪怕减轻一两公斤都需要从材料强度、热处理工艺、结构设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何况这一下子要砍掉10公斤。

可军方高层下了死命令:咬紧牙关,也要与苏联数据看齐。工程师们将铝合金、钛合金、钢板厚度、导气式短后坐……能用的招全用上,关键部件一次次试制、改进,就这样“以命相搏”。



结果,89式重机枪终于以26.3公斤的总重一举问世,这个数字当时震惊了世界:中国居然研制出了全球最轻的12.7毫米重机枪!

多少年以后,我们才知道所谓NSV的“25公斤”只是枪身重量,把枪架加上都得40公斤往上。



这乌龙直接逼出了中国军工几乎“不可能”的成就,可以说,没有这份错误情报,就不会有我们后来在高原和山地环境中大放异彩的89式重机枪。

再看歼20,彼时我们对标的对象是美国的F-22战机,当时的情报显示,F-22的最大升力系数据说能达到2.0以上,甚至到2.2。



战斗机的升力系数决定了战斗机的飞行包线,和近距离缠斗时飞机的操作极限,升力系数越高,战机越有可能做出,极限动作。

公认的气动外形设计极好的苏-27,升力系数最高也不过1.85,像F-22这样能上2.0的飞机绝对是是突破常规理论的高度。



这搞得不少国内专家直挠头,按现有理论极限,1.8已经近乎天花板了,可你想啊,美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都敢报10.5推重比,这升力系数自然也得非常逆天,谁敢保证人家没掌握某种惊天黑科技?

于是中国工程师们只好闷头苦干,在鸭翼布局、隐身外形和先进飞控系统上卯足了劲,硬是把歼20的升力系数往2.0贴。结果还真让我们给弄成了,根据歼-20首飞后逐步公开的一些技术数据,显示其机动性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好。



可是谁能想到,等我们的歼20服役了,参数也公开了,老美居然爆料出,他们的F-22升力系数最高不过1.6,根本没冲破2.0,而到最近,居然连推重比也是假的,这可让咱们如何是好?



还有更窝火的事是潜艇特种钢的参数。潜艇要潜得越深,壳体的强度要求就越高。美苏当年都对潜艇用钢的性能吹得云里雾里,好像随便拎出个钢板就能压制一个大气压上千米的海水深度。



我们一看对手那“领先水平”,只能玩命追赶,生怕落后就要挨打,结果几十年攻关下来,总算是把性能从50%赶到了80%多。

2018年,美国华盛顿州某冶金铸造厂的冶金主管突然爆料,说他们竟然在30多年间持续向海军提供达不到标准的钢材,数据全面作假。



美军大量的潜艇、舰用钢材,远没有达到公布的参数标准,而这家公司承担了整个美国半数以上的海军用钢,这一下子不仅让美军司令部哗然,把咱这边也吓一跳。

有老工程师听到后,差点激动得哭出来了,自己花大半辈子,比着人家天花乱坠的指标死磕,结果绕了一大圈发现,早把对手甩到身后了。



2023年,我国官方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的潜艇特种钢实现了新突破,强度达到了2200兆帕,已经是国际领先水平了。

还有美国的电磁炮项目,号称星球大战计划时代就开始研发,每隔几年就说“很快上舰”,中国军工人一看,这可是超级武器啊,别等美军真搞出来了我们还在梦游。



结果我们一边研发一边海试,甚至把电磁炮装到试验舰上了,回头一瞧,美国还是在试验、测试,丝毫没有装备的意思,完全是雷声大雨点小。



甚至在2020年,央视公布出一个叫张建军的军工间谍来,说美国居然在偷我们的电磁炮技术,原因是他们的研发了几十年来,遇上技术瓶颈了。



双脉冲空空导弹也一样,最初也是美国那边提出的概念,说是新型空空导弹飞行可以分为巡航推进状态和末段攻击状态,续航时保证大航程为主,末段保证导弹速度为主。



也就是说导弹的发动机有两种工况,可以切换,他们还说装配双脉冲发动机后得空空导弹,射程能达到150-200公里,这比很多三代机的机载雷达探测距离都远。

这又把我们吓坏了,万一打起来,岂不是得让对方先开火?然而几番努力,我们的PL-15真的把双脉冲技术做成了成熟装备。



这下把老美吓到了,“你们居然真做出来了”然后,立刻加大研发力度,准备在2030年前,真正实现装备。最有意思的是,中国这会都已经准备向巴基斯坦出口的歼-10C上配PL-15了。

3 料敌从宽带来的“自虐式”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大国就是低估对手而吃了大亏,所以我们见了对方“黑科技”的PPT,总是先信了再说,管他真的假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军工人历来有种狠劲:明知道目标可能是夸张的,也要冲一下!对于这些“传说级”参数,我们骨子里就当是生死令,无论其真假,都要往死里追赶。



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比原地踏步、坐井观天要强。如此反复,每次都能在“绝望”之中蹦出一个新突破,所谓“被逼出来的奇迹”正是如此。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愿意白白挨忽悠,而是抱着“料敌从宽”的态度,在军事领域宁可多准备也不敢掉以轻心。



有人问:怎么每次都是咱们先被吓得够呛,然后紧跟着就玩命追赶,最后一回头发现对方根本没那个水平?为啥老是被“忽悠”,而且还乐此不疲?

其实,这种习惯一来出自咱们传统的安全焦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二来也是我们文化上的谦虚谨慎作风在作祟,生怕小看对手惹来灭顶之灾。



毕竟,对方真有可能不声不响就搞出点“大杀器”,咱们要先做好准备,万一人家写的PPT都是真的呢?这一来二去,当我们始终用最坏的打算来鞭策自己,自然能不断迈向技术高峰,到头来,不仅要“弯道超车”,有时连对方的车都不见影儿了。



或许这就是中国式军工的最大“魔力”——对手吹得越凶、越唬人,我们就越努力奋起直追。最终,当真相揭开、蓦然回首之时,中国往往成了那个最硬气、最稳健,也最能带来惊喜的“领跑者”。

不管是重机枪、潜艇特种钢、战机发动机,还是电磁炮、双脉冲导弹……每一次“坑惨”中国的谎言,最终都变成了敦促中国军工人逆境爆发的催化剂。



若把对手数据当“圣旨”,你极有可能闷头死磕,结果闯出一片天;若总是小觑对手,恐怕早就输得一塌糊涂。这份天生的谨慎和厚积薄发,也许正是中国军工一次次成功逆袭的关键密码。

说到底,有些情报看似“毒”,但在中国人这里,却能化毒为宝,为我们的武器装备打下最坚实的地基。有些对手自诩“宇宙无敌”,殊不知,他们的PPT早就成了我们登顶尖峰的垫脚石。如此种种,岂不令人会心一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