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郭沫若笔下的诗意画卷,如今在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在这座由5座岛屿与半岛串联的海岛乡镇,飘扬的党旗与潮汐同频,党建引领的“海上治理”创新实践,正悄然书写海岛发展的新故事。


三都镇

“航行支部”破浪:把组织建在渔排上

清晨,三都港的晨曦中,两艘悬挂党旗的执法船穿梭于连绵的渔排间,这里是全国首创的“航行支部”党建阵地。海上社区大党委将“海上110”、“海上120”、巡回检察室和警务区整合升级,打造“靠前服务、联动处置”的治理新模式。40个基层党组织、892名党员,如同海上星火,点亮了712户养殖户的信任。

“过去办个证得摇船两小时上岸,现在趸船警务区就能解决!”养殖户老林感慨。2024年,三都镇通过“吹哨报到”机制,集中破解了寒垅村78户鲍鱼养殖户因伪劣饲料引发的纠纷,调解成功率100%。党员先锋队每日“拉网式”巡查,累计清退老旧木质渔排28万口,升级环保渔排12万口,既护住了碧海渔乡,也守住了渔民的“钱袋子”。


海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网格连心:党小组长也是“海区管家”

在海上社区,11名支部委员化身“网格总长”,党员养殖大户担任“海区网格长”,将辖区细化为责任田。党小组长杨业平每天驾船走访网格,“谁家渔排需要加固、哪片海域有污染隐患,都得盯紧。”这种“党支部+网格+养殖大户”的三位一体模式,让基层治理从“粗放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松岐、都澳等10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经改造焕新,“趸船阵地”成了新地标,老党员黄爱云笑称:“趸船上开会,海风一吹,议事效率都高了!”依托“海上党校”,当地开设“海渔课堂”,孵化电商人才、规范合作社运营,140名“海岛头雁”学成返乡,带动村集体增收。

共治共享:让党建温度浸润每一片渔排


党员与养殖户交流

傍晚,渔排上的灯火次第亮起,党员养殖户高剑平正给邻居讲解新购的深水网箱技术。在“党员联户”机制下,他结对帮扶5户困难家庭,从技术指导到销售渠道,事无巨细。“党员不带头,谁还信你?”高剑平说。

三都镇党委书记黄先碑表示,三都镇党委聚焦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加强组织联建,网格化管理海域,推动海上党组织“有形”向“有效”转化。2024年,三都镇累计为渔民办理事务48件,化解涉海矛盾27起,昔日“矛盾窝”变身“和谐湾”。渔民们还编了句顺口溜:“问题不出海,服务送上门,跟着红党旗,共富路子宽。”

潮起潮落,涛声依旧,三都港的每一天都见证着“海上党建”新实践。(文/图 张清英 杨育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