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正式成立。现代人一提到黄埔军校,就自然而然联想到国民党,却忽视了另一大党——中共。殊不知,中共和上级组织共产国际也是黄埔军校的创办股东之一。
因此,知道了这一点,黄埔军校可以当作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师生服膺孙中山先生的“爱国、革命”的思想,遵循“亲爱精诚”校训,在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中国革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将领。
建国后,也有许多出身黄埔的将领担任国家各部门的要职。在1966年,官方摄影师就拍摄到一张著名的合影。照片中总共四人,是现今级别最高的黄埔师生的一次会谈。
照片右边第一位是不善言辞,有些木讷的徐向前元帅。开会时,他向来是正襟危坐,两手放在桌上,聆听讲话。徐向前是山西人,受过不错的教育。青年时期,徐向前得到了哥哥徐受谦(国民党的军官)推荐,南下来到了广州。
在黄埔时,徐向前不爱说话,故而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毕业时,蒋介石见徐向前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还得出“此人平庸”的评价。不过徐向前军事素养过硬,知识理论储备丰富,又有大佬推荐,便当上了孙中山大元帅卫队队员。
“四一二”过后,徐向前来到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群众,27岁就任红军师长,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面旗帜。草地分兵时,徐向前更是说出了著名的“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站在了中央的一边,扭转了革命的势头。
右边第二位名叫陶铸,不知晓革命历史的对这个名字会有些陌生。陶铸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不过参加较晚,是五期生。陶铸革命时期不显山、不露水,一直兢兢业业工作。解放战争时,四野在来入关之前,曾设立过临时培训机构“南下工作团”。
工作团在平津地区招收了万余名知识青年,陶铸就是主管者之一。随后,陶铸将这些培养的青年分配到南方各地区,成了政府的临时骨干。五六十年代,陶铸就留在了广州,还指挥过“四清运动”。
六十年代,陶铸作为南下政务方面的优秀官员,被中央召回北京。来到北京,陶铸主管农业,提出了“以农业为重点”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要多发展一些商品生产的思想,还提出不要再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
顶峰时期,陶铸还曾当过政治局委员,高于徐向前等人。不过也正因为这些,陶铸在特殊时期,遭到了批判,一度失去了所有的职位。
右边第三位是聂荣臻元帅。在黄埔,聂帅是有名的政治教官,早年有过欧洲留学的经历。在军事上,他可能并不是特别擅长,但是在搞建设方面,聂帅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解放后,聂帅长期在国防科技工作,领导专家研制出了许多现代化装备。
在照片最左边的,名气最大,他就是林彪。林彪是黄埔四期学员,也可以说是四期中最优秀的一位。在前期革命生涯中,林彪深受信任,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尤其是在军事上,林彪是近代化一流的军事将领。
可以看到,坐在左边的林彪侃侃而谈。他一讲话,就是所有人的焦点,其余3人的目光都注视在他身上。那时,林彪是军事的副主席,职位高于在场的所有人。可惜的是,林彪最终的命运却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参考资料:《大智大勇徐向前》 世纪风采、《非常岁月中的陶铸》 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