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可镇县城。甄渊博 摄

一座大青山,悠悠万古、雄浑壮阔,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连接在一起,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一片古战场,绵延千里、烽烟不绝,孕育了北魏、隋、唐三个朝代,成就了许多帝王将相。

一个根据地,军民同心、奋勇杀敌,英雄的故事可歌可泣,深深镌刻于民族的章牍之上。

北魏重镇,隋唐摇篮,红色热土。绵长的文脉,厚重的历史,向上的民心,是今日武川文化自信的底气。

王朝的背影

被时光切割的记忆,构成了武川人的生活。这个空间散落的碎片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引领后人去中华文明的长河里,证古泽今。

北魏,历史上武川的高光时刻。公元398年,北魏王朝定都平城,皇帝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巡幸阴山,形成了固定的“阴山却霜”之俗。公元442年,太武帝拓跋焘在阴山之中落成行宫,为彰显仁德,遂将行宫取名广德宫。

走进武川县得胜沟乡圪塔村西北的一片农田,这里地势隆起,看似普通,只有地上不时出现的手压纹瓦残片,带着古人的印记与现代人隔空对话。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副会长、文博副研究员武明光介绍,据已出土的文物判断,这片农田曾屹立着一座雄伟气派的宫殿,据推测很可能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广德宫。它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历经上千年的风雨侵蚀,依稀可辨其大致轮廓。

片瓦之上,是变幻的历史风云。

为了保卫旧都盛乐、新都平城以及广德宫,自5世纪30年代开始,北魏王朝在阴山地区建镇置城,“北魏六镇”应运而生。如今,六镇的古名,大多已湮没于历史尘烟,只有“武川”这一地名沿用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魏晋南北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中国历史上颇为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北魏时期,各民族交往交融更加充分,文化也达到了空前的交流融合,为隋唐的强盛打下基础。

千年风韵随处可见,历史脉动触手可及。行走武川,一见倾心的是文化风姿正悄然融入城市建设,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2024年国庆节期间,武川博物馆前宽阔的广场上,沉浸式实景剧《武川望夏》激情上演,边塞战火突起、木兰替父从军、阴山四域同贺……带领观众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

步入博物馆,万岁富贵瓦当、匈奴青铜短剑、汉代陶灶……一件件造型生动的精美文物,闪耀着久远文明的灿烂星光,让人们一窥远去王朝的背影,也让武川多了一种“打开方式”。

从历史深处走来,武川正努力在新旧之间开拓创意表达、寻找共鸣视角,让传统与现代“美美与共”,使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天空的样子

沿着九曲回肠的盘山公路行进,雄踞武川县大青山蜈蚣坝顶部的坝顶遗址犹如无言的历史切片,向后人讲述着不同民族交融碰撞、同生互构的传奇故事。

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由平城迁都洛阳之际,北巡盛乐及阴山地区,先后“谒金陵”“行幸阴山,观云川”“幸阅武台,临观讲武”。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介绍,“谒金陵”“观云川”分别属于祭祖、祭天的祀的范畴。

今天,当我们站立在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前,思绪缭绕于岁月的云烟,仿佛可见:千年之前,高山、台地、祭坛,熊熊篝火与点点星光相映,人们登得越高,越靠近苍穹。

2019年至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这一形似巨型“土包”的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揭开了坝顶遗址的神秘面纱。

“我们现在看到的祭坛形制由祭坛、内环壕、内垓、外垓、外环壕五部分组成。它的总体形制和中国历史上祭天的祭坛一脉相承,是华夏祭坛的形式,但是在祭祀的仪式中我们又发现了马骨和羊骨,这又和游牧民族紧密相关。”张文平说。

坝顶遗址所在的大青山地区,历来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地带。遗址祭坛的圜丘如同穹庐般的天空,既符合中原王朝的祭祀礼制,也交融了北方游牧民族祭祀传统,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

蹚过岁月的长河,圜丘看向天空的样子,从未改变。

在武川博物馆内,坝顶遗址、战国秦汉的陕西宝鸡血池遗址、隋唐的西安圜丘、明清的北京天坛四幅图片摆放在一起,四大中国古代祭天遗存,隔着时空遥遥相望,成为研究中国祭祀文化的珍贵实证。

坝顶遗址的发现,气象万千、石破天惊。其前承秦汉、后接唐宋元明清,填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祭天遗存的空白,入围“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华文明5000年延绵不绝,正是由于文化的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武明光说。

时空的对话

“抗日战争时期,大青山地区是沟通中国华北和西北的重要纽带……”在位于武川县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讲解员娓娓道来,带领人们重温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1937年,日军攻陷内蒙古平绥铁路沿线,控制了大青山地区,对陕甘宁抗日局势造成威胁。中共中央考虑到大青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在这里开辟革命根据地。1938年8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2000余人突破日军封锁线,进入武川县。

站在史料与文物前,仿佛与革命先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激荡人心的红色历史清晰如昨:蜈蚣坝伏击战、背磨力士白生宝、孤胆英雄马建功……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革命烈士,镌刻成一座座丰碑,时刻警吾辈莫忘先烈、告国人居安思危。

奇峰屹立的德胜沟村,是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司令部旧址所在地,这里曾走出了600多位基层干部,被誉为塞外小延安。如今,武川县德胜沟司令部旧址,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血与火的洗礼,大青山儿女共同铸就了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武川人,沿着红色足迹,追寻信仰之光,凝聚前行力量。

武川县退休教师郭志刚收集资料,编写出版了论述抗日英烈和支前模范的作品《青山劲松》。县教育局、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张天富、周作升等老同志共同编写了《武川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武川县扶贫纪实》等文史资料。武川县还成立了以张天富为团长的“五老”红色革命宣讲团,他们长期深入学校、社区、单位讲述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激扬出文化自信的力量,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历史造就了武川吃苦耐劳、兼容并包的地域文化风格,“北魏重镇、广德武川”也深深印刻在城市拔节生长的年轮里。

今天,曾被浓墨重彩地记录在中国历史上的武川,正在积极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守住一城的根、本、魂,传承一域的意、蕴、脉。(记者 周秀芳 许晓岚 韩继旺 宋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