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体现的是“规律”的Y轴:宽度与广度的一面;道教体现的是“规律”的X轴:长度与曲度的一面。


坐标轴

1.问: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mma)。

2.问:‘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 ,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2016年国庆节首次到慧园寺游玩;2021年8月12日,午时,再次到慧园寺拜访,山门关闭,在周围转了转就回去了。

慧圆寺的坐标轴:当佛法遇见道法


慧圆寺山门

2016年国庆节初访慧圆寺,大雄宝殿的晨钟惊落银杏叶时,我忽然明白佛家说的"一叶一世界";2021年立秋后重返故地,望着紧闭的山门在梧桐疏影间忽隐忽现,恍惚间竟觉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在耳畔回响。这场跨越五年的参访,最终在禅房檐角与道观飞甍的交织处,让我触摸到东方智慧最深层的共鸣。

一、坐标系上的古老对话


外面的铁轨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法"(Dharma),如Y轴般撑开宇宙的维度。佛经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机,恰似坐标系中向上延展的垂直线,每个刹那都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的投影。

当我们凝视敦煌壁画里层层叠叠的佛国世界,实质是在见证佛教对存在广度的终极诠释——从微观粒子到浩瀚星云,无不是"法"的示现。

老子笔下的"道"则在X轴上蜿蜒前行,《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轨迹,恰似坐标系中无限延伸的水平线。

终南山中忽隐忽现的云气,武当山九曲十八弯的登山道,都在诉说着道的运行法则:非直非曲,亦直亦曲,如同溪流绕过山石的智慧,在蜿蜒中抵达永恒。

二、无字天书的两面


玉黛湖景区的人工湖

佛家说"诸法无我",道家讲"至人无己",两种智慧在破除我执的峭壁上殊途同归。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的"降魔成道图"中,魔王波旬的千军万马化作漫天飞花;而庄子笔下庖丁解牛时"以无厚入有间"的从容,都在演绎着超越对立、消融界限的生命境界。这种对二元对立的超越,使佛道两家在终极处共享着同一片精神星空。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恰与《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形成奇妙的和鸣。当我们在杭州飞来峰看摩崖造像与自然山石浑然一体,在青城山见道观与古树相映成趣,便知佛家的"空"与道家的"无"原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三、山门内外的顿悟


慧圆寺山门

慧圆寺山门开合之间,藏着最精妙的东方密码。那年深秋,看扫地僧将落叶聚作须弥山,又扬成星尘散入溪流,忽然懂得佛家"不二法门"与道家"和光同尘"本是同源之水。闭门谢客的午后,石阶上斑驳的苔痕勾勒出《阴符经》的纹路,墙外修竹的摇曳暗合《坛经》的偈语,原来真正的法门从不需要刻意叩启。

站在寺院转角处,东侧禅房的滴水声与西厢道观的鹤唳声交织成韵。这让我想起永嘉玄觉禅师证道后与道家的对话,想起张三丰在武当山熔铸佛道的太极之道。或许真正的智慧,恰在这坐标系的原点处交汇——当Y轴的垂直觉醒遇见X轴的横向逍遥,便绘出了完整的生命象限。

暮色中的慧圆寺,晚钟与松涛合奏着无言的教诲。那些执着于佛道之别的人们,何不看看檐角共舞的螭吻与鸱尾?它们一个昂首向天叩问终极,一个低眉俯地体察微妙,却在飞檐的弧线上达成完美的平衡。这或许就是东方智慧最深的隐喻:真正的道法自然,从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选择。

作者简介:

陈勇臻,字“蕴观”,号“清鑫居士”。祖籍利津,现定居淄博。

民革党员、周易学者;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文促会易学文化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淄博市周易研究会会员。2019年创立“自我实现宗派-理论体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