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晚,伴随着密集的锣鼓声,一只浑身火星四溅的“火虎”从山坡上冲入邹城上九山古村,扑向人群,引发阵阵惊呼。这是平阳寺“火虎”时隔四年的罕见演出,也是当地村民和游客期盼已久的民俗盛事。


用木炭炒制的燃料做成火捻子,这种火捻子需要三千多根。


村里的人们都来帮忙,制作安装火虎身上的火捻子。


村民们分头行动,争取在天黑前将火虎制作完毕。

“上一次演出是在2021年正月,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再次上演,正好隔了四年。虽然表演只有十五分钟,但准备工作却需要好几天。”表演者周传健介绍道。16日下午,邹平市太平镇平阳寺村的广场上,村民们正为晚上的演出忙碌着。有的在卷制火捻子,有的在扎制虎头,大家分工协作,场面热火朝天。


村民正在调整火虎的眼睛。


虎头上安装了两个红色灯泡,这是火虎的眼睛。


两三根火捻子一组,插入木板。


这是火虎背上的火捻子,一束一束密密麻麻。

“火虎”表演起源于一百多年前,由平阳寺村周家结合舞狮和民间礼花筋表演演变而来。“礼花筋,也就是火捻子,里面的燃料是我们用木炭特制的,工序非常复杂。”村民们用毛毡纸包裹炭灰制作火捻子,再将它们插在带孔的虎背板和藤条编制的虎头上。打虎人的帽子、腿部、背部也需用火捻子武装起来。虎背板上有一千多个孔,每个孔中要插入三根火捻子,一场演出至少需要三千六百多根火捻子。


大家齐心协力,天黑前将火虎制作完毕,装车后拉倒九上古村演出。

演出当天,村民们将表演装备用卡车运至上九山古村,并在现场为“火虎”装上尾巴。顶虎人背起重达数十斤的火虎板,打虎人也披挂整齐。村民们小心翼翼地点燃火捻子,既要确保火星闪烁,又不能让它燃起明火。一切准备就绪后,“火虎”从山坡上冲下,打虎人身着衣甲,手持打虎棒,在锣鼓声中与“火虎”展开激烈搏斗。火光四射,人与“虎”相照相映,场面震撼,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由于虎头上的捻子不够密集,大家现场又补充上去一些。


火虎的尾巴是现场安装上去的。


一身老虎行头上身,演火虎的人需要负重三四十斤。


由于火捻子燃烧会产生大量烟火,所以顶虎人需要带上防护口罩穿上防护服。

表演中,观众只能看到由细碎火星勾勒出的“火虎”轮廓,而隐藏在火光下的表演者则完全隐没在黑暗中。当打虎人与“火虎”追逐跳跃时,浑身火星闪烁,随着动作抖落,火星随风飘散,忽明忽暗,仿佛一场流动的火焰盛宴。


表演即将开始,大家为打虎人点燃火捻子,随后点燃火虎的火捻子。


人们用小火把引燃火虎身上的捻子,既要点燃又不能让火太大。


当晚周传健演的是打虎人,他身上的捻子点燃,火花四射。

“‘火虎’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传说,今天终于亲眼目睹,还带着孩子一起看,真是太震撼了!”一位现场游客激动地说道。这场持续十多分钟的表演,背后是平阳寺村三四十位村民的辛勤付出。他们中有的负责奏乐,有的组成护卫队,不时向“火虎”喷水,确保表演者和观众的安全。


火虎下山啦!随着顶虎人动作抖落,火星随风飘散。


打虎人和火虎“叫板”,准备互动。


打虎人和火虎来回互动。


火虎冲向大家互动,引起一阵阵惊呼。

“火虎”表演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平阳寺村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每一次火星的闪烁,都是对历史的致敬;每一次锣鼓的敲响,都是对未来的祝福。这场时隔四年的演出,不仅新春的夜空,也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期待。

(大众新闻记者 陆金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