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我党比作一个家庭,没有毛主席,这个家要散,同样,这个家也必不可缺少周恩来。
周总理永远是在紧急情况下,出面解决问题的人,没有他这个家真不行!
一、在党和红军的紧急时刻,周总理推荐了毛泽东同志
学过历史都知道,历史课本白纸黑字写着: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我们也很清楚,遵义会议最关键的一点是重新让毛主席掌握指挥权。
但历史课本没有写清楚,毛主席确实是掌握了指挥权,但并非是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明确“军事行动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以毛泽东为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这个会议决定毛主席虽然参与了军事决策,但只是恩来的帮助者。当时的毛主席仅仅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既没有推举毛泽东为总书记或“在党内负总责”,也没有让毛泽东成为中革军委的主要负责人。最高的军事指挥权是周总理掌控,他才是“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但此刻是党和红军存亡的关键时刻,正如周总理对博古所讲:“你我都当不成领袖,老毛行,我们共同辅佐他,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事情搞成。”周总理心甘情愿当副手,极力推举毛泽东成为实际领导人,在实际军事指挥上,“正职”周总理一切行动听从毛主席指挥,出现了“副职”的毛泽东,常常替代“正职”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的情形。
毛主席之所以能通过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关键在于周总理的推荐。
二、在新四军的紧急时刻,周总理保证党的领导权
叶挺做新四军的军长,其实并不顺畅。
在新四军成立之后,叶挺虽为军长,但不能不处处听命于项英。一个非中共党员而又在新四军中毫无根基的叶挺,和项英在很多时候意见并不统一!
叶挺后来说:“居士不适于当一个大庙子的方丈。”所谓居士,即居家修行的佛教徒,乃“庙外人士”。居士去当方丈,本已不合适,何况管的是一个大庙子!这就是暗示一个非党员不适于当新四军军长。
1938年10月21日,叶挺在百般无奈之中,离军出走,向蒋介石辞职。蒋介石非常高兴,他正愁叶挺站在中共那边,不听他的话,如今,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排自己人了。
毛主席非常着急,因为一旦新四军军长安排了国民党人,新四军的领导权就不在我党这边了。
此刻,毛主席又想到的是周总理,电报要周恩来出面解决。周总理收到电报后,一面向蒋介石表示,中共坚决反对另任新四军军长,一面紧急约见叶挺。由于周总理和叶挺的关系较好,叶挺听从了总理的劝说,回新四军任职。
如此这般,老蒋才作罢,让我党保住了新四军的领导权。
三、在非常时期的紧急时刻,周总理保住了邓政委
非常时期,邓政委也受到影响,被安排去了江西。其后,周总理竭力创造条件,让邓政委重新回到中央工作。
周总理病重,快离开人世了,仍旧想着邓政委,想见一见邓政委,一直问:“小平同志来了吗?”
邓政委还没来的时候,周恩来对身边的人说:“你们要支持邓小平工作。”
邓政委来了后,周总理也当着大家的面,握住邓政委的手,尽可能大声地喊:“你这一年啊,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这是周总理想告诉其他人,邓政委确实是人才难得,可以担当重任。周总理用尽生命中最后一丝力气,表达了对邓小平的巨大支持,向党作最后的推荐。
由于周总理的推荐,邓政委才有了复出的机会。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后面的“拨乱反正”,让非常时期重新回正轨,中国的未来又将走向哪里呢?
真的,仔细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每逢党的危难时刻,必将是周总理出面斡旋!周恩来,真的是一个伟大而不朽的名字,他对于建国、建军以及后续的改革大开放,都有着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