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乌克兰安全局(SBU)和乌克兰武装部队特种作战部队(SSO)内部消息人士透露。
在2月17日凌晨,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两个为军工产业服务的重要石油设施——伊利斯基炼油厂和克鲁泡特金石油泵站。
如此来看,泽连斯基是彻底要与美国撕破脸了,因为表面上看是针对俄罗斯军工打击,可实际上,这两处石油设施都有美国的资产在其中。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2025.2.19-《普京:既然被乌袭击的石油泵站用的西方设备,那让西方公司赔!》
克罗波特金输油站地处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是里海管道公司的重要油气运输节点之一。
这家跨国公司由俄罗斯、美国和欧洲多家石油巨头共同投资,其中美国公司占股超过40%。这条管道每年可输送超过8000万吨的原油,是连接里海油田与黑海港口的能源大动脉。
它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一旦管道运转受阻,不仅会影响俄罗斯的出口收入,也会扰乱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
而就在输油站遭袭的同时,位于同一地区的伊利斯基炼油厂也未能幸免。作为俄罗斯军工企业的重要燃料供应商,该炼油厂一直是俄军在乌作战的后勤保障。
据悉,该厂每年可加工原油660万吨,为俄军提供柴油、汽油等各类燃料。乌军的这次精准打击,无疑会对俄军的战场补给造成重创。
有消息称,袭击已导致炼油厂的运转能力下降了近三分之二。
消息传出后,克里姆林宫方面立即做出强硬回应。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此次袭击是乌克兰故意针对美国利益的"三重打击":
不仅破坏了美国公司的资产,还扰乱了全球石油市场,更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治议程。
参考观察者网2025.2.18-《梅德韦杰夫:乌克兰袭击石油泵站是对是对美国公司、石油市场和特朗普的三重打击》
梅德韦杰夫指出,里海管道公司并非完全由俄方控股,其中美欧公司的利益占比超过65%。乌军此举无异于"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将严重损害西方在俄的投资。
梅德韦杰夫将这次袭击比作"疯狗咬主人",认为乌克兰在孤注一掷。他暗示,面对这样一只发狂的宠物,美国政府要么选择隔离观察,要么就得考虑实施"安乐死"。
这番言论虽然辛辣刻薄,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俄方对美国态度的转变。近年来,随着美国对俄制裁的不断加码,两国关系跌至冰点。
然而,自去年以来,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却展现出一些合作的迹象。
事实上,就在袭击发生前夕,俄美两国代表刚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了一场不公开的会谈。
有消息称,双方在会上讨论了重启外交关系、结束乌克兰冲突等一系列敏感议题,并初步达成了四项原则共识。
参考资料:环球网2025.2.18-《俄美代表团在沙特举行会谈,泽连斯基表达不满 》
这其中包括为结束冲突制定路线图、思考战后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合作等。
会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双方的讨论"富有成效",不仅倾听了彼此的意见,也展现出了解决问题的诚意。
可由于乌克兰和欧洲都没有受邀与会,泽连斯基总统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任何"背地里的交易"都是不可接受的。
他强调,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乌克兰绝不会接受任何没有自己参与的协议。这番言论获得了欧盟方面的呼应。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一份声明中重申,欧盟始终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和平方案都必须尊重乌克兰的核心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乌军此次出手,很可能是向美俄释放一个危险信号:如果没有乌克兰参与,任何和平协议都可能付诸东流。
而袭击美国在俄的利益,无异于敲打华盛顿,迫使其重新权衡对乌政策。
毕竟,在国内通胀高企、总统选举在即的当口,特朗普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国际油价因地缘冲突而再度飙升。
据报道,袭击已导致里海管道运力骤降70%,短期内恐难恢复。
但另一方面,乌克兰的冒进之举,也同样可能适得其反。俄罗斯一直把打击本土设施视为"越过红线",普京总统曾多次警告,对此类行为绝不姑息。
去年,乌军曾用无人机袭击了克里米亚的一个军用机场,结果招致了俄军的猛烈报复。如今乌军再度挑衅,无异于把自己推上了一个危险的悬崖。
而美国能否继续为这个"麻烦制造者"提供庇护,也成了一个未知数。一些美国政客已公开质疑,乌克兰的行为是否符合美国的利益,继续支持是否值得。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战事进入第三年,冲突各方的妥协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
泽连斯基政府手中捏着欧美的军援筹码,宣称要收复所有失地。而普京则誓言要将乌东四州永久纳入版图。双方在领土归属问题上的分歧,几乎没有弥合的可能。
专家警告说,双方似乎都不愿意为取得外交突破做出必要的妥协。
而这也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战争可能会向更广泛的地区蔓延。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日前表示,如果冲突升级失控,欧洲可能面临一场"全面战争"的风险。这种悲观预期已引起了许多国家的警惕。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近日与泽连斯基会面时强调,各方都应致力于尽快实现停火,防止局势恶化。
作为黑海沿岸的重要国家,土耳其一直在俄乌冲突中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但随着双方的立场日趋强硬,这一努力能否取得突破,仍是未知数。
据联合国机构统计,自2022年2月冲突全面爆发以来,已有数百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包括大量妇女和儿童。
随着基础设施遭到破坏,许多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停电、断水、食品匮乏,已成为许多乌克兰人的日常。
在顿巴斯地区,大量平民被困在交火线附近,每天都生活在炮火的阴影下。
而随着战线的胶着,重建家园的希望也变得越来越渺茫。据世界银行估计,乌克兰的战后重建成本可能高达3500亿美元,这几乎相当于该国GDP的两倍。
作为一个经济基础本就脆弱的国家,乌克兰很难独自承担如此沉重的负担,而欧美国家能否在战后提供足够的援助,也因为自身经济问题而打了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