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连是有名的“边三县”之一,与缅甸接壤。独特的热带与亚热带湿热气候,赐予它连绵无际的绿色丛林。而地理位置也塑造了它长久介乎中国内地与东南亚之间的暧昧历史。
历史上,统治孟连的傣族土司曾长期在中缅之间摇摆,而这里也是傣族、拉祜族、佤族的交汇之地,各种势力在此对抗、共融,可谓典型的“中间地带”。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族群互动史,使孟连的气质迷人而难以定义。在这里,旅行者既可以走入历史深处,也可以泡在牛油果奶昔和小粒咖啡里,无所事事地等待春天的到来。
孟连在傣语里的意思是“寻找到的好地方”。巍巍横断山脉内,想找到孟连这样一块小平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况且此地有南垒河潺潺流过,水源充足;庄稼一年三熟,四季绿意,芳树遍野。
700多年前,麓川王国王子思景法为逃离王兄的残暴统治,带领族人一路东迁,最终落脚于此。
横屏观看>>>
孟连落日 | ©视觉中国
由于地处极边,且在660年的时光中保持着刀氏土司统治的半独立状态,孟连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如今想还原一场古代汉族官僚的宴席,或许只能凭借古籍留下的蛛丝马迹,但孟连的“土司宴”至今还能找到传承人。甚至古代给土司做牛皮制品的匠人,其后代都还在祖宅里居住,沿袭着数百年的祖传手艺。
孟连娜允大桥 | ©视觉中国
除了土司宴,孟连土司文化还有更缤纷的孑遗,这便是孟连的孔雀舞,现代孔雀舞的鼻祖。孔雀是傣族人心目中的神鸟,孟连土司数百年来一直有饲养孔雀的传统,孔雀舞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土司宫廷乐舞的一部分。
与杨丽萍的翩翩舞姿不同,孟连孔雀舞的舞者必须是男性,且须身背两个以竹子为骨架的巨大“翅膀”。舞者戴着面具,挥舞沉重的“翅膀”,尽力模拟孔雀在大自然里的典型动作,或振翅飞翔,或开屏邀宠,甚至细微如羽毛抖动,也要精确地刻画出来。
杨丽萍舞剧《孔雀》 | ©视觉中国
孟连孔雀舞的舞姿或许没有各种被现代改造过的民族舞那般轻盈、婀娜,却更能看出一种真实的古意。现代的舞蹈大多比较意识流,孔雀舞对自然的直白模仿与崇敬,反而显得弥足珍贵。
孟连的架子孔雀舞,孟连傣语称为嘎曩诺(Ka nang nok),意思就是人鸟舞,其形象为头戴金冠面具身穿模仿鸟翅鸟尾的架子起舞的扮相 | ©视觉中国
孟连的风俗多与佛教和动物有关。神鱼节是孟连最热闹的节日,传说在远古时候,世间没有谷物、蔬菜种子,佛祖就降下神鱼和蕨菜来拯救人类,每年四、五月间,孟连人民为了接受佛祖的恩赐,就在南垒河尽情捕捞,神鱼节便一代代流传下来。
神鱼节前一晚,人们在总佛寺前的南垒河边放河灯,那些为世界众生祈福的意念,凝结成水面上的星星点点。第二天,帕罕山上,青山碧水之间,处处可见傣族人踏青朝拜的身影;南垒河畔则挤满了“捉神鱼”的男女老少,他们拿着各式各样的捕鱼工具在水里扑腾着,欢笑声此起彼伏。有人捉到大鱼,岸上便一阵欢呼。
放河灯的夜晚 | ©图虫:Christian
路人临时起意,想凑这份热闹,在马路边的小摊上就能找到全套装备:解放鞋、渔网、手机防水套......忘记身上的泥巴吧,节日期间,傣族的武术、龙舟竞渡、划竹筏、赶鸭子、大鱼舞等足以让你目眩神迷。
神鱼节,呈现的是南垒河的人世之欢。我却在这条孟连人眷恋的母亲河畔,看见了它不属于人间的一面。
泼水节放飞孔明灯 | ©图虫:carefree狮
那时我从上城佛寺出来,漫步在南垒河边觅食,忽然看见河滩上立着一块白幡。我隐约觉得这跟葬俗有关,遂向当地人求证。一位身着傣式筒裙的姐姐说,这块白幡是用来祈祷的,在家人去世的纪念日或者一些节日上,都可能用到。白幡上其实写着佛教经文,若我走近看,就能看到。
我有些好奇地问她,汉族人清明时会去故去家人的坟前扫墓,在家里拜一拜牌位。傣族有没有这种传统?
她说,傣族人怀念故去的亲人,都是在佛寺中完成的。傣族虽也是土葬,但只简单的掩埋遗体,不立碑,也没有其他标记。“人死了,不就应该回归土地吗?”
生与死,在南垒河两岸,恰似昼夜交替般自然。
傣族在澜沧仅占总人口的3.8%,在孟连和西盟也都不占多数,但古代统治这片民族格局复杂的广阔地域的民族,却是傣族。古代傣族人在“边三县”构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中原王朝,而更接近东南亚诸国的社会秩序,使得这片土地至今散发出一种神秘的异域感。
孟连的娜允古镇,还遗留有傣族社会典型的结构:平民百姓散布在田野上,有身份的人则住进依山坡而建的房子里。位于山脚的下城住下级官员,山腰的中城住官员和贵族,上城住着傣王一家,也就是孟连土司。
娜允古镇的大金塔 | ©视觉中国
这上中下三城居民,都有专供本群体参拜的佛寺。下城佛寺由于面向芸芸众生,也被称为“总佛寺”,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最为辉煌,可惜1953年毁于火灾,现在能看到的是2011年落成的新寺。
孟连总佛寺 | ©视觉中国
中城佛寺由孟连的贵族和官员供奉,是清代古建筑,其大殿梁柱上的金漆图案最具特色,宝塔、佛像、孔雀、乐舞、花卉等纹饰都是傣族的符号,但画风似乎受到了内地的影响。大殿的建筑也体现出汉傣交融的特点,屋顶是中原传统的歇山顶,却有着傣式的三层屋檐,殿门则开在侧面的山墙上,与内地迥异。
中城佛寺大殿外有一座12头雕塑白象驮着的金塔,据说出自缅甸掸邦的工匠之手。
在东南亚,白象是最受尊崇的神圣动物,甚至成为统治者合法性的来源。泰国和缅甸这对“世仇”,曾因争夺白象爆发过战争。而在孟连和西双版纳,每逢节日庆典,总有一群小伙子抱着模仿象脚制成的“象脚鼓”,跳起元气十足的舞蹈。
中城佛寺
上城佛寺是孟连土司的家寺,在娜允古城的最高处,它的旁边就是过去土司的家,也是整个孟连最气派的建筑——孟连宣抚司署。
中原王朝的影响,在孟连宣抚司署的大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大门飞檐翘脚,斗拱上饰满清朝官式彩绘,色彩和图案不敢有丝毫逾矩。走过大门,一条小路斜斜的指向主体建筑“议事厅”。佤族讲解员说,这也是受到汉人“照壁”观念的影响,不让外人轻易透过大门看到孟连土司的起居办公。
孟连宣抚司署
土司制度始设于元朝,是中原王朝边疆政策的一大转折点。一个个少数民族的“国王”从此成为中原朝廷的“臣属”,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延绵660年的孟连刀氏土司就非常典型,对朝廷称臣,对内为王。孟连宣抚司署的议事厅内,土司坐在高高的金色王座上,头人们在两侧席地而坐,周围摆满了寒光闪闪的兵器,颇有些威严。但实际上,土司和头人们的关系并没有座次表现的那样悬殊。
等级森严的土司制度|©视觉中国
孟连土司的统治结构很像周天子与诸侯国、抑或欧洲中世纪的样子,头人们有向土司进贡和征兵的义务,对自己的领地则保有相当大的自治权甚至私人武装。这种脆弱的结构下,土司要维护权威,往往需要中原王朝为自己注入合法性。
这一点在一个仪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过去每逢除夕,孟连土司家族要按老规矩守岁祭印。这个“印”就是中原王朝赐予的“孟连宣抚司印”。祭祀搞得很隆重,其意图是告诉百官和百姓——这枚大印,唯独我有,你们都没有。
娜允古镇全景|©视觉中国
同样,中原王朝也需要土司表示服从,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此,王朝统治者常常赐给土司一些礼物以示优抚,对土司境内的事务一般也不多过问,直到“改土归流”的时机成熟为止。
如今,孟连刀氏土司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走在娜允古城的小路上,向卖米干和宫廷凉粉的大爷阿婶们打听打听,他们也许就是土司家族的后代。
从中城佛寺出来,下几级台阶,就能看到当地人最推崇的一家牛油果饮品店“牛咖茶茶”。孟连牛油果占全国总产量的80%,孟连小粒咖啡也在国内咖啡评选中拿奖拿到手软。两种好东西相结合,滋味可想而知。
这家店的牛油果奶咖、牛油果奶昔都是我的心头好,奶咖和奶昔的口感都较为细腻,七分糖就是刚好不会觉得腻的程度,有的新品上会撒坚果碎,口味更是一绝。在早上连喝两杯后,下午离开孟连前,我又专程买了四杯,准备带到车上慢慢喝。
加入牛油果制作的饮品和美食|©视觉中国
每年10月,孟连会举行牛油果节,各个牛油果种植基地敞开大门,任由老饕们采摘,还能边看歌舞晚会,边品尝牛油果宴。
如果没赶上牛油果节,也没关系,从孟连城驱车几里地,就能来到藏在森林里的流浪者咖啡,这里也有各式各样用牛油果做的菜肴。而对于大城市的小资来说,流浪者咖啡的氛围野性而精致,堪称打卡圣地:红砖墙爬满藤曼,大树下荡着秋千,在冬日里轻松get到夏日清凉感。
摆在街边售卖的牛油果 | ©视觉中国
在孟连街头闲逛,除了牛油果外,你还能看到本地出产的香水柠檬、释迦、黑花生、夏威夷果……当然,最不容错过也不会错过的——是孟连总佛寺旁的咖啡一条街。
这里的咖啡馆普遍是大山里咖啡种植园的“城内体验店”,如果你对手冲咖啡里红酒味道的来源感兴趣,那你大可去到孟连漫山遍野的咖啡种植园,花80元,在咖啡树林里品一天的云南咖啡,听庄主讲一天的咖啡学问。
云南特色咖啡厅数量十分庞大 | ©视觉中国
在孟连,很多咖啡店主其实就是“新村民”,孟连气候温暖,植物茂盛,在冬日,穿件薄薄的外套就可以四处溜达,这种舒适体验,自然逃不过全球旅居人的眼球。他们逃离都市内卷的生活,选择在孟连开启新的人生。
这些旅居人的咖啡馆和这座小城一样自带慵懒的氛围,休假时间不固定,开门时间也不固定。来这里喝咖啡,一定要碰运气。
我挑的一间咖啡书吧坐落于高处,屋顶有开的茂盛的三角梅,门前场院摆满休闲桌椅。站在此处,举目远眺,连绵的青山如屏,店主说,如果幸运,清晨还能看到云海。
装扮别致的小咖啡馆,早起的话还有可能看到云海晨雾 | ©视觉中国
孟连盛产咖啡,在这里可以喝到不同品种的咖啡豆,手冲豆单可选的也不少,长期稳定在十来种,都是来当地产区。一份麻辣洋芋再加一杯云南咖啡,就是当地最地道的搭配,很适合坐在小院里,晒着太阳慢慢喝。
店内限定款咖啡不容易喝到 | ©视觉中国
作为边城,孟连的生活至今还受着缅甸的影响。孟连人自古管一部分佛寺叫“缅寺”,最接近边境的村寨可能遭受缅北内战的炮火侵扰。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在孟连的一家小吃店吃午饭,点到了缅甸名菜——泡鲁达和舂鱼。上菜的小姑娘看起来很腼腆,我问她菜里头放了什么香料,她只是笑笑,难得蹦出两个含混的词。
突然间我意识到,她可能不是害羞,而是汉语不好。结账时,我问老板娘:“那个小姑娘是缅甸人吗?”老板娘看着我,点了点头。
咖啡馆外三角梅盛开,春意融融 | ©视觉中国
孟连曾于700年前接纳过傣族先民,又在今日迎接了他乡朋友。古今移民来孟连的目的相同:在孟连安营扎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孟连古老的包容故事,仍在上演。
编辑/Tasia
文/杨凯奇
图/杨凯奇、视觉中国、图虫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