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热点,开拓新局,助力妇科肿瘤规范化诊疗

2025年2月15日,“健康中国”妇科肿瘤高峰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妇瘤领域的权威专家,大咖云集,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院马丁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孔北华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令英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瑞霞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程文俊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王静教授和四川省肿瘤医院张国楠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一同探讨妇科肿瘤前沿进展,共话妇科肿瘤规范化诊疗。


孔北华 教授(左) 马 丁 院士(中) 吴令英 教授(右)

马丁院士指出在农历正月十八这一万象更新的日子,隆重召开春节后首场学术会议,意义非凡,象征着学术探讨的新起点与新突破。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大众寿命的延长,随着宫颈癌疫苗让宫颈癌逐步减少,子宫内膜癌将会成为女性生殖器官排名第一的肿瘤。近年来,针对子宫内膜癌研究与进展越来越深入,分子分型的推出有助于更精准的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精细化诊疗,并指导预后。而免疫治疗的出现进一步提高dMMR和pMMR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子宫内膜癌的诊治面临新的形势,我们要普及规范、共识和指南,加强子宫内膜癌的规范化诊疗!

孔北华教授谈到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成果不断涌现的发展热点,子宫内膜癌领域近年来尤其发展火热。信迪利单抗联合呋喹替尼的治疗组合在去年12月初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系统抗肿瘤治疗后失败且不适合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或根治性放疗的晚期pMMR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经治pMMR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期待早日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提高患者可及性,为更多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带来新生。

吴令英教授强调妇科肿瘤临床研究成果能否走进临床,机遇与挑战并存。纵观过去的一年,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聚焦于免疫治疗,除此之外,多个ADC类药物在子宫内膜癌的后线治疗中初露峥嵘。随着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的逐步普及,在疗效逐步提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免疫不良反应的管理,做好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管理,为患者保驾护航。

机遇与变革:子宫内膜癌最前沿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瑞霞教授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宋艳教授发表主题为“子宫内膜癌FIGO 2023分期及临床病理意义”的精彩演讲。宋艳教授分享了子宫内膜癌的形态特点及最新分类、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研究及2023 FIGO分期的改变,指出FIGO 2023分期系统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预后。


主持:郭瑞霞 教授 讲者:宋 艳 教授

紧接着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张国楠教授主持下,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沈杨教授针对子宫内膜癌的系统治疗带来主题为“洞察与思考:聚焦子宫内膜癌系统治疗”的分享。沈杨教授指出子宫内膜癌靶点通路众多,多样化的系统治疗方案为复发患者提供了机遇,多种治疗方案为晚期/复发患者提供不同的治疗选择。免疫联合治疗方案不断提升患者预后,突破既往治疗瓶颈。不同生物标志物指导的ADC展现初步疗效,值得后续探索。分子分型指导下的子宫内膜癌治疗更为精准,临床治疗模式走向个体化治疗。免疫治疗已经从后线治疗前移到一线,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子宫内膜癌适应症。靶免联合、靶向维持为pMMR人群带来新的机会,进一步增加疗效。


主持:张国楠 教授 讲者:沈 杨 教授

巅峰对话环节,湖南省肿瘤医院王静教授带领高军教授、郭晓青教授、韩丽萍教授、居杏珠教授、李奇灵教授、夏百荣教授、袁光文教授、周金华教授围绕子宫内膜癌FIGO2023分期及系统治疗一系列前沿话题展开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FIGO2023分期系统目前临床还未完全适应,但分子分型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很大。新的分期带来了益处,也带来了困难,更加细分有利于临床的判断,但因实施存在难度,判定有争议,期待病理科统一标准。针对系统治疗,以信迪利单抗为基础的免疫疗法获批后,经治子宫内膜癌患者,均可从中获益,改善生存。而免疫能否前移至一线治疗/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期待未来有更多临床研究来验证。


随后,在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阳志军教授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温灏教授就“免疫治疗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探索”进行了深入分享。免疫治疗在子宫内膜癌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经治患者或晚期患者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对于经系统治疗的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dMMR患者中使用免疫治疗是标准治疗方案,pMMR患者中免疫+抗血管治疗是新的治疗选择。信迪利单抗+呋喹替尼的中国注册研究FRUSICA-1研究结果显示:ORR达35.6%、mPFS 9.5月、mOS 21.3月。该研究是目前唯一纳入贝伐珠单抗经治人群;入组患者中浆液性患者占比高;并在安全性可控的前提下,显示出良好获益的研究。作为FRUSICA-1研究主PI单位,温灏教授同时分享了一例研究中病例,经“信福组合”治疗后获得PR的疗效。信迪利单抗有望树立经治pMMR子宫内膜癌免疫标准治疗。


主持:阳志军 教授 讲者:温 灏 教授

大咖论道环节,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李贵玲教授主持下,乐纹教授、陈红敏教授、李晓玲教授、吕银教授、涂春华教授、谢娅教授、朱前勇教授、邹文教授共同祝贺“信福组合”成功上市,一致认为FRUSICA-1研究无论ORR,还是PFS、OS数据都非常惊艳。FRUSICA-1研究给临床医生更多底气,子宫内膜癌患者有了更多选择。期待未来纳入医保,让更多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机会用到疗效优异的药物。免疫治疗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应用过程中做好免疫不良反应管理颇为重要。展望未来,免疫治疗在早期dMMR子宫内膜癌的保育治疗、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等的探索如火如荼,也期待在马丁院士、孔北华教授和吴令英教授的带领下,妇瘤领域专家能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早日出成果惠及更多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探索与突破:妇瘤治疗初露锋芒

第二篇章“探索与突破”分别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程文俊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俊东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张辉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高嵩教授主持。

首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庆蕾教授研究者视角分享了“卵巢癌精准治疗新策略与探索”,贝伐珠单抗作为卵巢癌治疗中非常经典的药物,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高庆蕾教授结合卵巢癌的临床特点,前瞻性地发现卵巢透明细胞癌具有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及免疫相关表达基因谱,据此看到OCCC免疫治疗的可能性。通过INOVA研究的实施验证了自己的想法,研究成果于2024年9月登顶国际权威杂志Lancet Oncology。高庆蕾教授结合自己临床研究成功的经验总结道,研究应立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要来源于临床并回馈于临床。


主持:程文俊 教授 讲者:高庆蕾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蓝春燕教授以“妇科肿瘤精准治疗的探索与思考”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谈到宫颈癌相较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涉入更深更广。宫颈癌二线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众多,并已有多有药物获批适应症。在宫颈癌一线免疫治疗也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此外,贝伐珠单抗作为晚期宫颈癌一线治疗的地位不可撼动。蓝春燕教授还特别分享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治疗)在耐药卵巢癌治疗的经验分享,特别强调CART细胞疗法在卵巢癌的治疗中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努力探寻有潜力的靶点,合适的细胞回输剂量尚需摸索,并且需要密切监测毒副作用。


主持:李俊东 教授 讲者:蓝春燕 教授

最后,大会特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宗红教授来分享“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相较于妇瘤领域,其他实体瘤领域应用免疫治疗经验更早更丰富。宗红教授指出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rAEs发生和持续时间不同,但整体发生率低,3-4级irAEs少见,具有时间规律且可逆;系列指南陆续发布,规范了irAEs的管理,临床实践中需要立足指南,规范诊疗;对常见irAEs做好鉴别诊断与分级管理策略。重视少见irAE的处理,及时开展多学科会诊;强化毒性监测意识,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国内外指南规范解决了绝大多数irAE管理问题,对于极少部分棘手irAE的管理应当积极开展MDT、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期实现irAE的最优管理。


主持:张辉 教授 讲者:宗红 教授

前沿探索环节,刘佳教授、杨琳琳教授、于浩教授、张秋实教授、张翔教授、祝达教授就卵巢癌精准治疗之路、宫颈癌免疫治疗破局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各抒己见,一致认为贝伐珠单抗是卵巢癌治疗的经典治疗选择,卵巢癌免疫治疗之路刚刚开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宫颈癌免疫治疗已趋于成熟,从后线前移至一线、局晚或chemo-free都值得期待。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管理非常重要,除了常见的irAE外,少见的irAE尤其需要重点关注,一旦发生可能很严重,我们妇瘤医师应该加强多irAEs的关注,做好鉴别诊断与分级管理策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规范指引 砥砺前行

在会议尾声,孔北华教授总结表示,今天的会议内容非常丰富与精彩,开年之初为妇瘤领域带来首场学术饕餮盛宴。纵观本次会议,我们相信临床治疗不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完善治疗指南提供帮助,还会为妇科肿瘤的治疗迷雾撑起一盏明灯。相信在全国同道的努力和探索下,子宫内膜癌的规范化诊疗将会上下求索,砥砺前行。

审校:Uni

排版:Uni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