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美国和欧洲长期学习和工作过,我的英语水平一度还可以,那些英语爆米花电影,不看字幕也能听懂个95%。
如果俚语特别多,或者很多专业词汇的,也能听懂个80%以上,理解电影的大体意思没问题。
这应该可以向下兼容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英语片的观影水平了吧。
可即便如此,我看英语片依旧极难产生共鸣,好莱坞那些所谓煽情,我根本没法共情。
反观中国电影,但凡有泪点的电影,我几乎看一部哭一部。
像《哪吒2》里面海底妖族追随哪吒托起金箍棒的那一幕,还有当年《流浪地球2》里面老兵出列那一幕,我在现场哭得稀里哗啦,甚至现在回想还会泪目。
这种感动在任何一部英文片里都找不到。
这并不是说英文片拍得不好,例如我就非常喜欢诺兰的片,但这些片也只能用精彩形容,跟感动不沾边。
那就更不用说其他那些爆米花大片了,真是味同嚼蜡。
所以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去电影院看过好莱坞大片,对我来说那纯属浪费时间。
后来我思考了很久,究竟是什么导致我对好莱坞大片越来越反胃,而对国产片越来越上头?
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语言。
因为熟悉,很多人已经忽略了语言的存在,每天说着中国话,看着中国字,如呼吸般自然,以至于语言文字变成了空气,没人在乎。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无所不在,才使得语言对于一个人而言如同空气般重要。
当你的脑海中开始形成问题的同时,其实就已经为这个问题规定了思考和沟通的工具,这个工具是什么呢?
是语言。
而在语言之中,你选择了自然语言而非数学语言或机器语言这种更抽象的语言形式。
在自然语言中,你选择了汉语而非英语、德语、法语这些外语。
所以,汉语就是我们一切认知的起点,有了这个起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运用汉语中的任何概念来构建一个模型,用以抽象这个世界运行的本质。
最简单的目的就是满足“饮食男女”的需求,想要“金钱美女”或者叫“财富婚姻”。
这种“想要”在汉语中就叫做“欲”,“饮食”是求生欲,“男女”是繁殖欲,人的这两种欲望与动物没有差别,都是生物演化的结果。
其中生存欲完全是排他的,也就是只管自己,完全不顾他人死活,所以也叫“私欲”。
繁殖欲就复杂一些,他的排他表现在基因层面。
在择偶时还是彻彻底底的私欲,但到了养育后代时,他就把继承了自己基因的后代也当作了自己,于是出现了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后代的现象。
这在动物界中也很常见,他是基因的私欲,但是就个人而言这种私欲就不那么彻底了。
但是你会说,其实我并不是为了寻找“财富密码”,我只是单纯的“好奇”,这就是另一种欲望,我们叫它“求知欲”,表现出来的就是好奇心。
这种欲望并没有排他性,我并不在乎别人知道我知道的,甚至我希望别人知道,那样我就可以向他学习。
我知道了也想传递给别人,因为大家都进步了,就可以探索更大的未知,进一步满足好奇心。
所以,这种欲望在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我们叫它“通欲”。
求知欲是动物向人类的过渡,动物有着“粗糙”的好奇心。
例如他们遇到新鲜东西也可能去探索,但那只是浅尝辄止的,而人类的探索则要深入得多,我们会不停的追问。
当然,如果再把好奇心抛开,有些人可能依然还是会问这个问题。
他们已经并不是单纯的好奇答案,而是自己面对世界的纷繁复杂感觉眼花缭乱,这种杂乱无章让他们犯了“强迫症”,就像面对乱七八糟的书桌时无法安心工作,必欲清理之而后快。
他们同样希望“清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把他们分门别类地装进一个结构清晰的框架从而使其变得简洁而优雅,让自己觉得“赏心悦目”。
那么驱动他们的又是什么欲望呢?
这种欲望叫做“美欲”。
他当然也受到自然演化的影响,但是更多地则是人类文明这个混沌系统进化出来的一种最复杂的欲望。
这种现象我们也叫它“涌现”,也就是复杂系统中出现了某种不同于系统任何组成部分的表现和机制,而这种机制无法用系统规则加以解释。
追求这种欲望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价值理性能力”,这种能力做出的对“美”的判断我们称之为“价值判断”,而所有价值判断的整体我们称之为“价值观”,也就是“德”。
“美欲”与“求知欲”类似,是一种不排他的欲望。
比求知欲更进一步的是,人们更愿意将“美”主动地展示给他人,也更希望他人创造“美”以便自己欣赏,所以在这个领域内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竞争,因此他也是最彻底的“通欲”。
上面我们谈到了“生性知美”四种欲望,他们就是人类的四种最基本的欲望,所有欲望都是这几种欲望不同比例的混合。
那么除了这四种基本欲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欲望呢?
没有了,从纯动物性的到纯人性的,从最自私的到最无私的,起码就程度而言,在这之外再没有更自私或者更无私的存在。
因此这四种欲望的分类方式满足了不重叠、不遗漏、相均衡的分类标准,是一个优质分类。
现在我们的目的清晰了,满足“生性知美”四种欲望。
欲望“能够”得到满足我们就感觉快慰,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我们就感觉恐惧,恐惧和快慰正是我们所有情绪的两个基础,也就是说所有情绪都是这两种情绪不同比例的混合。
于是,我们的目的又可以表达为“消除恐惧获得快慰”。
这里面要注意“能够”两个字,所谓的“能够”并不是“现实”,而是“可能”。
人类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我们并不会因为刚才吃饱了而开心多久,反而会为了明天能不能吃饱,明年能不能吃饱,这辈子能不能吃饱这些问题而持续恐惧。
所以,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欲望没有被满足这种确定性的现实,而是恐惧“欲望是否不能被满足”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
那么如何才能消解这种恐惧呢?
答案就是建立一个模型去预测未来,让未来尽可能地变得确定。而当未来变得“彻底确定”时,我们就彻底消除了恐惧。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未来变得确定,我们变得“绝对安全”的同时也就变得“绝对的不自由”。
这反而不能满足我们的“美欲”,毕竟我们还要追求“自由”,失去了自由,人类就变得与机器无异,这怎么可能会让我们觉得“美”呢?
那么为了保持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是否应该停止预测未来呢,我们创造的一切知识是否就与我们的“美”背道而驰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不希望被“某种存在”异化为机器,但是我们并不介意成为那个“某种存在”。
也就是说当那个能够预知一切未来的“某种存在”是我们自己时,我们就成为了“宇宙”,我们即一切,我们之外再无存在,于是我们不会被任何存在所确定。
但我们又可以通过预测一切使得所有欲望都必然的被满足,此时恐惧彻底被消除,达到极大快慰,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绝对自由”,而能够预测一切未来的那个宇宙模型在汉语里就叫做“道”。
于是我们的目标进一步清晰,那就是“绝对自由”。
但是问题又来了,这个目标实在太过遥远,确切的说我们并不确定能够达到,或者干脆点说,我们有生之年一定达不到。
于是他就从具体的目的变成了大体的方向,这种没有终点的人生观我们就叫它“方向主义”。
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因为我们的终极目标无法达到,所以死与它比也算不得什么了。
既然只是一个大体方向,我们要如何确定自己走在这个方向上,而没有走错方向呢?
答案叫做“学而时习”。
我们所说的“人”,不是指某个人类个体,事实是,人类个体无法脱离人类整体而单独存在。
或者说人类个体离开了人类文明就无法习得语言,离开了语言工具便无法进行哪怕稍微复杂一点的理性思考,更无法构建价值观。
于是他也就不能被定义为“人”,只能是一种“有着人类基因的动物”。
当然,这只是在说“现实”,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他当作动物对待,他仍然有“可能”在人类文明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能力,并开始理性思考,进而构建起价值观,只有到那时,他才应该被称为人。
区分“现实”和“可能”是人类具备工具理性能力的标志之一,而能够自己确定那个“应该”才能说明他具备了价值理性能力。
人区别于动物的是理性能力,而人区别于机器的则是价值理性能力,价值理性能力的结果是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说,人就是人的价值观。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价值理性去做出价值判断,并按照那个价值判断去做自己认为“应该”的事情,这就是人的“自由”所在。
既然人拥有自由,那么每个人的价值就都是无穷大,所以,在“价值”层面,人人平等。
个人的自由来自于个人的价值观,而个人的价值观并不是孤立产生的,他必然是在人类文明的整体价值观的基础上迭代而成的。
个人从人类文明中获取给养的过程叫做“学”,在这个基础上自己进行的实践迭代则叫“习”,迭代形成的个人价值观还是通过“习”传递给他人,最终反作用于人类文明。
所以,人类个体就是通过“学”与“习”这两个通道与他人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深深的连接为一体。
同时,因为“私欲”的存在,人与人必然存在着冲突,既然每个人都拥有“自由”,每个人的价值都是无穷大,那么如何划定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呢?
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的标准,当然这只是消极的一面,做到这一点就足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那么“仁”的积极的一面是什么呢?
叫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是,这就会产生“己之蜜糖,彼之砒霜”的问题,因此,后面还要加一个限制,叫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也就是只有当别人有了意愿,我们才能“立人”和“达人”。
所以,仁者爱人,广泛的施恩于人,然后呢?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鼓励他人超量的报恩,这叫做“义”,超出部分的恩又形成了新的施恩。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恩情日深,整个文明进入“帕累托改进”。
也就是一个决策使得至少一方受益,但没有任何一方受损,文明得到发展,人类个体之间也更紧密的分工协作,共同为建立那个可以预测一切未来的宇宙模型而努力,一起追求“绝对自由”。
这是中国通过中国话和中国字构建起的中国三观。
一个拥有“三观”的中国人,很难去通过非母语与另一个文化的三观发生共鸣。
所以,好莱坞大片在中国,最终也就只能是爆米花大片。
而只有中国人自己拍出来的大片,才能够感动中国人,也只有让人感动的电影才会有票房。
《哪吒2》只是个开始,这种现象在未来会愈发凸显。
那些讨好西方口味的屎最终会被丢进粪坑,让苍蝇们围着看吧。
中国人就要看《哪吒》《流浪地球》《红海》这些讨好中国口味的片。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我曾在欧洲读研,毕业进ASML做算法,创业时在哈佛大学访问半年,走遍中国,环游欧洲、北美、南美,考察了日本、东南亚。《中国力量(连载中)》将从科技、财经角度为你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中国。
跃迁:普通人实现阶层跃迁的捷径(已完结)
逆天改命!《周易》顶层智慧洞悉万物(已完结)
血脉觉醒!《论语》的底层逻辑与顶层思维(已完结)
不败博弈:50+实战案例讲透《孙子兵法》(已完结)
通关攻略!职场跃迁捷径,建议面试前背诵(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