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闹市区里有一座寺院,里面住了50多位尼姑,其中最年轻的仅20岁,她们早上4点起床上早课,诵经、礼佛、学习戒律,一直到晚上9点敲钟才能休息,过着常人看来清苦枯燥的生活。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想要远离人世间的纷扰,一般都会住在偏远清静的地方,但实际上古话是这样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乡。

在武汉闹市区就有这样一个寺院,名为古德寺,在里面住了50多位尼姑,最年轻的只有20岁。

尼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诵经、礼佛、学习各种戒律,到饭点吃饭,之后再继续,一直到晚上9点再洗漱休息。

每天的日子都是如此,在平常人看来相当枯燥、清苦,但这些尼姑却甘之如饴。

实际上,古德寺的生活和我们想象中的寺院不一样,古德寺早在1959年就被武汉市政府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又被列为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一系列的开发后,古德寺成为武汉市的地标建筑之一,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寺院中游玩。虽然只开发一些地区,但是每天也十分热闹。

住在寺院中的尼姑们,每天除了诵经、礼佛等事项,也能看到除尼姑之外的游人,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新鲜感。

为何一个寺庙成了旅游景点了?其实要从古德寺扬名开始说起。

光绪三年,一个法号叫隆希的游方僧人来到武汉石古墩,发现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于是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古德茅蓬。

28年后,古德茅蓬扩建,有一座寺院增加到几座,并且因为其他国家的佛教传入中国,这些扩建的建筑中也带有其他佛教的影子。

比如寺院中有一座缅甸风格阿难陀寺,融合了印度帕那瓦风格、哥特式、汉传佛教、古希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甚至连道教文化都能看到。

天王殿、藏经楼、觉幻台、观音堂等都是十分壮观。



但真正让它扬名天下的还是1911年阳夏保卫战,这里正是主战场之一。

这一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刚接手主持之位2年的昌宏法师率领寺院里的和尚们对起义军进行援助,他们的僧袍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战争结束后,昌宏法师又带领僧众将牺牲的近千名起义军烈士安葬在寺院后面,这个地方也成为辛亥革命烈士义冢中最大的一个。

人们常说,乱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则是关门避世,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国难当头,无数能人义士都纷纷出头,古德茅蓬的昌宏法师就是代表。

因为他的正义之举,孙中山先生还特意到古德茅蓬去向昌宏法师和僧众表示感谢。

1914年,时任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亲自题写匾额“古德寺”赠与,古德茅蓬才正式定名为“古德寺”。

而且黎元洪题写的匾额是竖着题的,在古代是属于皇家寺院专用的,因此古德寺不同于一般的寺院。

新中国成立后,古德寺经历了一些坎坷,僧众被遣散,原来的寺院被改成工厂,武汉照相机厂就曾在这里开设。

1981年,武汉市政府下发文件要求照相机场将古德寺的土地让出,并且原来的建筑将陈列历史文物,对外开放。



1996年,古德寺正式被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百年古刹得以回归佛教界,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古德寺已经是5A级宗教文化景区,人们可以在这所融合多种风格的寺院中感受佛教文化,也可以烧香寄托自己的愿望。

而寺院中的尼姑也在这里寻得自己内心的安宁,正印证了隆希法师创建古德茅蓬的初心:心性好古,普度以德。

参考信息:百度百科:古德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