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的授衔工作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彭德怀带着大将候选名单向毛主席汇报:“主席,这是初步拟定的大将候选名单,您看看。”
毛主席看后拿起笔,在名单上划去了五个人的名字:
“彭老总啊,授衔是大事,关乎着每一位同志的荣誉,更关乎着军队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我们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公平公正,也要顾全大局,这几位同志嘛……我看还是不参与这次现役军衔评定了。”
原本定的大将有15位,最终只剩了10位,这是为什么呢?被划去的5位将军又是谁呢?
毛主席划掉5位将军名字
1955年,新中国迎来了首次实行军衔制的重要时刻。这一举措承载着对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崇高敬意,也标志着新中国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在众多军衔中,元帅和大将这两档最为特殊,他们名额有限,各自仅设10人,而且只授予过这一次。每一位获衔者的名字都将深深烙印在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被后世永远铭记。
授衔名单的敲定过程却远非想象中那般简单,其间充满了艰难地商讨与慎重的权衡。负责授衔筹备工作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紧张忙碌地搜集、整理各位将领的资料,反复比对、分析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
负责拟定初步名单的工作人员将一份写满名字的纸张放在桌上,轻声说道:“领导们,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大将名单,最开始我们考虑了15人。”
众人的目光聚焦在名单上,上面写着: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张宗逊、宋任穷、许光达、萧克、王震、周纯全。
而当彭老总将名单给毛主席查看时,毛主席却划掉了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周纯全的名字。之后,毛主席又与彭德怀就授衔的其他细节进行了深入讨论。那么这5位将军为什么会划掉呢?
五位将军是谁?为何被划掉?
第一位:张宗逊。
在众多备受瞩目的将领中,张宗逊的资历十分亮眼。在红军战火连天的时期,张宗逊是红军主力师的师长,他挺身而出,冷静地观察着战局,当机立断地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黄克诚与他一起为全军提供了最好的支援。
解放战争时期,他任职第一野战军副司令。面对复杂的战局,他日夜钻研作战地图,与粟裕、萧劲光等将领共同商讨战略。彼时的他,职位甚至高于罗瑞卿、张云逸,还是许光达的直接上级。
授衔结果公布后,张宗逊被授予上将军衔,许多人都感到意外。毕竟从资历来看,他与开国十大将中的不少人相当。但深入分析,在指挥作战的经验与阅历上,他的确比那几位大将稍显薄弱。
回顾他的革命生涯,有相当长的时间,他都投身于后勤保障工作。或许正是这一点,使得他最终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不过他为革命做出的贡献,同样值得铭记。
第二位:宋任穷。
1927年的宋任穷满怀革命理想,投身秋收起义,成为工农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此后,他历任红28军军长、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要职,在各个关键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他在冀南地区,面对复杂的局势,凭借着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坚定的信念,积极团结各方力量,组建抗日武装,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按照过往的职务和贡献,宋任穷完全有资格角逐大将军衔。然而在评定过程中,人们将他与其他将领进行全面比较时,发现他在一些方面确实不够突出。
例如,在秋收起义的关键节点,谭政在政治宣传和组织工作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起义凝聚了人心;在红一方面军的系列战斗中,谭政参与了诸多重要战役的政治动员和战略规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政工领域,谭政更是成果斐然,撰写的多篇政治工作报告,为军队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由于大将名额限定为10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综合考量之下,谭政在这些关键方面的突出表现,使他在评定中更具优势。
第三位:萧克。
他毕业于黄埔军校,军事素养极高,军事理论知识扎实,在军事战略上有着独到见解。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萧克便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华,在许多战役中都打出了决定性的胜仗。
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上下同仇敌忾,萧克本应在抗日战场上大展宏图,却一些原因缺席了部分抗战关键阶段。解放战争时期,他虽奋力拼搏,为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但在战功积累上,与其他开国大将相比,还是有了差距。
在解放军中,萧克资历深厚,是众多将士敬重的前辈。本有着大好前程,却因种种经历,最终与开国大将军衔失之交臂,实在令人惋惜。
但萧克在文学方面亦有建树,于1988获得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使他的生活更添一层色彩,显示出他在军事以外的非凡才能。
第四位:王震。
这位有着“王老虎”之称的猛将,作战时勇猛无畏,一往无前,在枪林弹雨中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土地革命时期,王震任职红六军团政委,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呕心沥血。彼时,他在战场上的果敢与坚毅,就已让敌人闻风丧胆。
抗日战争打响后,王震任359旅的旅长,在日军的不断进犯下,他没有退却,而是率领军队同日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解放战争后期,王震主动请缨进军新疆。在进军途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穿越沙漠、翻越高山,最终成功平定叛乱,实现了新疆的和平解放。随后他紧接着投身于新疆的建设,为当地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再看许光达,他在土地革命期间参加过南昌起义,虽因受伤前往苏联疗伤而错过长征,但在苏联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
回国后,许光达在战场上表现卓越,尤其是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他率部英勇作战,为党中央的安全转移立下大功。最终授衔时,王震被授予上将,许光达却被授予大将。
第五位:周纯全。
1927年,周纯全怀着对旧世界的满腔愤恨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投身黄麻起义。彼时的他,年轻而坚毅,冲锋在战斗的最前线,与战友们一同攻克黄安县城,为起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周纯全在张国焘的助推下,被增补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一时间,他的级别跃居徐向前等人之上。
不久后,周纯全踏上了长征之路。全面抗战爆发,他出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校长,为党和军队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为敌后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输送新鲜血液,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物资匮乏、敌人频繁骚扰的恶劣环境下,他精心规划、亲力亲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成为了我军重要的领导人物之一。
解放战争胜利后,周纯全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我军后勤保障工作中。他在后方默默耕耘,四处奔走筹措物资,精心安排运输路线,为军队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但由于较少参与前线作战,军功相较于那些冲锋陷阵的将领明显减少。在1955年授衔时,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他未能跻身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之列。
虽然他们五位将领的名字被划去了,但他们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付出和牺牲,同样成为新中国发展历程中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