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当孩子蜷缩在襁褓里嗷嗷待哺,出行随时需要父母抱在怀里的时候,我们也许都期待过他快快长大、学会走路。
可是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
明明熬到了孩子能跑能跳的3岁左右,可只要一出门,就立刻化身“小树懒”,恨不得24小时缠在父母身上。
可能,在不少家长眼里,这种行为会被冠上“矫情、黏人、小懒虫”的标签。
但实际上,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01.孩子为啥一出门,就想要抱抱?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任何的行为表现,其背后都暗藏着更深层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孩子一出门,就想要抱抱呢?
或许,当我们了解到答案的时候,就不再忍心拒绝他们了。
①体力透支的“求助信号”
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小孩子精力旺盛,似乎像是个体力无限的永动机。
可事实上,在看似旺盛精力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生理发展的局限。
一般来说,3岁幼儿的股四头肌,仅有成人的四分之一,而步行时耗氧量却是成人的2倍。
当他们持续行走10分钟,相当于成人连续快走40分钟的运动量。
所以,孩子突如其来的“罢工”,就是身体发出的求助信号。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那为啥有的孩子,刚出门就要抱抱呢?
其实也很好解释,孩子精力有限,并且步行速度缓慢,很难跟得上父母的步伐。
再加上视野受限,一不小心就会看不到爸爸妈妈。
于是,在长期尝试过程中,他们深谙这个道理,所以才为了避免身心上的分离焦虑,索性摆烂躺平,出门就伸手要抱抱。
②安全感的“充电时刻”
对于小孩子而言,安全感,是辅助他们身心更好的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而每次出门,相当于进入了陌生环境,孩子的安全感,会在此时,遭受到严苛的考验。
根据儿童心理学路易斯的研究发现:
陌生环境会触发幼儿的“警惕反射”。
比如说超市里刺眼的灯光、马路上呼啸的车流、人群密集处的声浪,都在不断冲击孩子的感官。
而这一切,会导致孩子陷入到深深的不安和慌乱之中。
所以说,孩子出门要抱抱,其实是安全感的充电和补充。
东京大学曾经研究发现:
抱抱,尤其是被妈妈抱着的时候,孩子与“压力”相关的指标会下降,身体也会慢慢回到平静状态。
可想而知,这种“抱抱”,对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了。
③视角切换的“探索与好奇”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去参加晚会。
原想着一向爱热闹的孩子,会喜欢这样的环境。
可不料想,孩子不但没有兴趣,而且还面露惬意,不断的哭闹想要回家。
这位妈妈先是反复安抚孩子,但明显效果不佳。
甚至孩子在地上哭闹的时候,连鞋子都甩掉了。
就在妈妈低头给孩子穿鞋的刹那,她突然明白了孩子哭着要回家的原因。
原来,在成年人眼里灯光璀璨、美食无数的热闹晚会,在小孩子的视角里,却完全是另外一幅样子。
其实,把这个故事,对应到“出门孩子求抱抱”上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孩子被抱在成年人怀里的时候,他们的眼里,才能看到与我们相同的风景。
根据研究表明,孩子被抱起时的单位时间里,接收的视觉信息量是自主行走时的3倍。
所以,为了探索,也为了满足内心深处的那份好奇心,孩子求抱抱,就不难理解了。
02.如何有效应对孩子的“求抱抱”呢?
对于家长来说,时刻把孩子抱在怀里,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
尤其是三岁左右的孩子,对家长的精力和体力,都是十足的考验。
那么面对这些,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其实,在要不要抱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判断。
比如,孩子是否出现揉眼、拖步、频繁蹲下等疲劳信号,若有,请在孩子体力临界点,给予拥抱。
再比如,若没有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用游戏转移法,来让孩子试着自己走。
就像一些家长所采用的“比赛法”、“奖励法”都可以。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家里,跟孩子达成约定、建立规则。比如今天要走多远、走多长时间等等。
只有我们这样去结合的解决和看待问题,才能让自己解放的情况下,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温暖。
03.养育孩子,先要试着理解孩子
大多父母,在孩子无休止的哭闹时,都会显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甚至说,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一些请求,还会通过批评指责的方式,试图让他们乖乖听话。
事实上,这些方式,不但会让我们看不到问题的真相,而且还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
网上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理解,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有多少理解,就有多少耐心。
深以为然。
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如此。
所以,借着“出门求抱抱”这个事,我也希望大家遇到育儿问题时,不要急着发脾气,也不能胡乱的给孩子贴标签。
而是应该以正确的方法,去了解孩子的视角,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也许,只有当我们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时,才会明白,要抱抱,其实是孩子想跟你一样,看到爸爸妈妈眼里的景色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