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现在的科目二已经变简单了不少,早年还有移库、单边桥、压大饼之类的考核,那真是要求人车合一。
科目三是唯一有机会开车上路的科目,也是难度最高的科目,大概包括这么多环节:
驾校有固定练习线路,每个学员都要在线路上跑满一圈,打卡每个路过的考点。
教练通常会叫学员们慢下来,我学车时教练就说“慢点没毛病,别人按喇叭你管他干啥”。
但一辆教练车可不止服务一个学员,相信大家都经历过早上六点到考场,下午还没练上车的痛苦吧,练车路段教练车排成贪吃蛇,跟在他们后面,再遇到个没有单独红绿灯的单车道左转路口,你就等去吧。
学员排队练车时,就看出教练的水平了,除了教你练车,还会教你人情世故。
教练看你递的烟啥牌子、信封多厚,就知道该让你啥时候练、练几圈,氪金玩家在哪里都能为所欲为。
别问为什么不微信转账,问就是容易被查,不过现在规矩严多了,教练真收点啥,学员拿到证之后反手告到驾校,收了200罚了2000,得不偿失。
其实也不是教练车真的不够,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共有79.4万辆教练车,教练更多,同时期的驾校培训人次,差不多只有2000万人次。
套用餐饮翻台率的概念,驾校的资源早就过剩了,大家练不上车,纯粹因为“慢”,有些学员总把教练车当成教练调教好的魅魔,紧张的一批,速度快一点就生怕被榨干,不但跟手摇轮椅飙车输了,路过的考点也全错了,终究还是被榨干了,转头就说这也太难了。
事实上,驾校的练习项目已经大大简化了,我学车时还有600km真实驾驶这一项,那难多了,该遇到的真实道路状况也都差不多了。
总之,四个科目一套组合拳下来,每年大把学员挂科,然后重修,各位在学车时觉得最难的环节是什么呢?
按现在驾考的难度,多次重修还考不过的,可能真的不适合上路,但架不住犟种且钱多,屡败屡战,屡次贡献了大量重修费。
根据《2023年中国驾培市场发展蓝皮书》估算,全国驾考重修费规模约320-450亿元,大概相当于比亚迪一年的研发成本,甚至催生出了一条保过灰色产业链,保费从大几千到几万不等。
甚至传出一种说法:驾校故意把通过率压低在xx%以下,你有病还是人家驾校有病?教练不想让你过吗?咋可能?通过率是考核指标,一届学员中遇到两个卧龙凤雏,教练能愁到掉头发,嘴上骂你,心里可都是对kpi的渴望。
驾校被如此吐槽,根源还是在驾考。
驾考规则说你只要先这样再那样就能考过,那驾校就教你先这样再那样咯,甚至各种社交平台上也都是驾考怎么过的秘诀分享,这种速成的风气,也许不止怪驾校,而是多方因素叠加。
大家开始有钱买车,所以越来越多人需要拿证,但大家忙着挣钱没时间练车,需要驾校提供更快捷的服务,驾校也想挣钱,于是把培训流程标准化、快速化,服务更多学员,驾考恰好越来越简单,又让越来越多人能拿到证,总是想着走捷径,闭环了家人们。
之所以乱成这样,说白了还是我们的汽车工业起步太晚,但发展太快,这当然是生产力的大爆发,但制度的进步也许没那么快,甚至早些年监管不严时,塞点钱就能买个本,然后就敢上路,问就是老司机。
道路环境越来越复杂,当前简单的驾考已经不合适了,即便最新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是2022年公布的,但更多的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细节调整,以及更严格的监考措施,不考核大家如何用标准化的对策,对抗不确定性的马路困境。
考灯光使用,却不考灯光关闭,也不考如何对抗远光狗,考倒车入库、侧方位停车,却不考车位被人占了怎么解决,考道路行驶,却不考紧急状况如何正确找到刹车踏板,非常像几年前大学里不知道报啥随便选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专业,考上了、毕业了也只是多了一层大学生身份,出了校门,就得各奔东西,自谋前程。
那么辅助驾驶来了之后呢?
新时代的司机们,从接触汽车开始,辅助驾驶,或者有些车企口中的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就已经是天经地义的标准配置了,总想着驾驶员只管设置导航目的地,其他全交给车,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到了,驾校和驾考是不是没用了呢?不是,其实仔细想想,人类和AI并没有什么不同。
人类记点位,AI记特征点,人类背口诀,AI写代码,人类被教练骂,AI被用户骂,人类和AI在这一点上达到了生命的大和谐。
就算地球已经变成冰球被发动机推着满哪跑,人上车之后还得听一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这本质上还是在呼唤道路文明公约。
等L4、L5落地的那天,人类驾驶技术的终极奥义不再是找点位倒车入库,但只要这个座位还叫驾驶位,你的身份还叫驾驶员,那就还需要驾考,只是驾校的课程也许会变成“人车共驾”教学,和机器一起共同维护道路安全生态,秋名山可以重来,但人生只有单行道,希望大家都能出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