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外国语学校(43中)外语类保送录取的情况陆续出炉!目前,已有11位同学拿到了清华北大的录取offer,其中北大9人,清华2人。另外,还有浙大8人、复旦1人、上交大4人、大人9人、西交大1人、哈工大4人、华中科大3人、南大5人、同济1人、武大26人、南开21人、北理工14人......,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截至2月19日,这一届高三的114位保送生共收到了189份保送录取名额。当然,这其中有人可能同时拿到多个大学的offer,他们也会在综合衡量后有所取舍。比如,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今年同时拿到了上交大、武汉大学和华东师大3个学校的offer。上交大录取的是法语+工科专业复合型人才(直硕),本科是上交大法国学士学位,研究生是上交大工科硕士和法国工程师职衔文凭;而武汉大学录取的是“德语+遥感空间信息”人才试验班。这些专业打破了原来大家想象中的外语保送生“只学一门语言”的边界,重新定义了“外语+工程”复合型专业的培养路径。



从去年起,全国高校外语类保送的招生政策迎来了重大变化,加大了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所需语种专业及国家急需紧缺语种的倾斜力度。而与招生政策变化相对应的是,外语类保送生的培养方式也在创新,不再单纯进行一门语言的学习(毕竟现在已经进入人智能时代,人工翻译很容易被取代),而是开始转向“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小语+工科”正成为这两年985重点大学招生的主流,将打破人们对小语保送的“刻板印象”,提升外语保送专业的含金量。



当然,各个大学在外语保送生方面的培养也是诚意满满,都会拿出自己的优势专业与小语专业有机融合。比如,哈工大的“俄语+火箭系统与航天”专业,采取了“2+3”中外联合培养模式,2年俄语学习和理工科基础学习之后,还将赴俄罗斯学习三年,最后拿到两所学校的学士学位。再比如,浙江大学的德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法语+电子科学与技术,不仅是在培养双学位复合型高端人才,还能积极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此外,还有南京大学的德语+法学,复旦大学的俄语、德语+计算机科等等,也都是小语+新工科或者小语+新文科的培养模式。另外,保送生享有更高的保研率与深造机会,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了保送研究生、本硕连读、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机制,保研率高达30%以上。



最后,还需要纠正石家庄家长们的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外语类保送,只要英语好就行了,或者小语保送需要提前学小语等等。我觉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第一,所谓的“保送”,依然需要层层的考试和严格选拔。不仅要在校内进行“小高考”,取得保送名额,这就是真刀真枪的比成绩,而且还会对标新高考,按照“3+1+2”的选科,按照满分750分的成绩进行排名,并以此获得保送资格。第二,要参加各个大学组织的校测,校测主要包括笔试和面试,主要考数学和英语,也有学校考语文。最主要的是,校测的难度不低,比如,浙大、复旦、上交等名牌大学数学测试的难度介于高考和数学竞赛之间。



而一起竞争的是其他拥有保送资格的外国语学校的学霸们,可见竞争之激烈。为了争取更多的录取机会,保送生们就会参加多个大学的校测(个别大学有次数限制),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可以拿到好几个offer的原因。第三,有人觉得走外语保送,高中选科应该选历史组合;还有人说,外语保送的适合文科生,是文科生的红利。但其实这也是一个严重的误解,我建议即使外语保送,也要选物理组合。一方面是大学的专业很多已变成“小语+工科”的复合型跨学科培养方式,另一方面从今年43中保送生的选科情况来看,“物理组”的理科生占大多数,而且保送大学的牌子也更硬。



据我了解,从2005—2025年,43中共有2825名学生被保送到国内顶尖的“双一流”大学就读。30年来,43中初中毕业生被一中、二中录取后,最终进入清华北大的同学大概有70人;43高中毕业考上或者保送至清北的一共有165人(包括今年保送清北的11人)。我相信,随着各个大学“外语+”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的迭代和更新,外语保送的赛道也将越来越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或许会让43中的高中录取分数线,尤其是二统线,水涨船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