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方言、俗语都有各自的故事。人们把故事压缩成几个字、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就变成了文化的载体。
马克西姆(网名),一个1998年出生的北京青年。在生活中,他是一名在金融行业工作的90后打工人;在网络上,他是语言能力天赋异禀的方言博主。
2021年5月,马克西姆随手发的粤语视频意外地上了热搜,获得了上千万次的点击量。视频中的马克西姆,上一秒还在说着胡同串子的北京话,下一秒字正腔圆的粤语脱口而出,丝滑转换,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感。马克西姆也没想到自己随手一录的推荐《广州话正音字典》的小视频,竟然获得了众多网友的喜爱,也从此为他开辟出一条方言博主的小众赛道。
马克西姆的语言天赋和学习热情让他在抖音等平台上迅速走红,其视频以幽默风趣、内容丰富著称,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由于把粤语说得过于标准,网友说他“前世肯定是从广东上京赴考的秀才”,也有人调侃:“究竟要吃几个广东人,才能把粤语说得如此标准?”
(图/视频网站截图)
让《广州话正音字典》卖断货
其实,在马克西姆说粤语的视频火爆之前,他已经学了将近10年粤语。他对粤语的兴趣始于2008年,当时他爱上了央视正在播放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国语版)。当他一口气看完50集,依旧觉得不够过瘾,于是便上网搜索所有关于李小龙的电影。结果他发现这些电影里的角色说的都是粤语,他根本听不懂。那也是马克西姆第一次接触粤语。
当时只有12岁的马克西姆,从此开始研究粤语。随着看过的粤语影视作品渐渐多起来,马克西姆也发现了粤语发音和表达方式非常有趣,从而激发了系统性学习粤语的欲望。他每天抽出半小时到一个小时,通过大量观看粤语电影和电视剧,如《法证先锋》《读心神探》等,来熟悉粤语的发音、语调和日常表达。
中国香港街头。在用粤语拼音写了“恭喜发财”的中国银行外墙前,一名中年男子在充满新春气氛和当地特色的雕塑前驻足。(图/Richard Baker)
马克西姆最爱的粤语电影是李小龙的《精武门》,非常振奋人心,看得他热血沸腾。每当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感兴趣的或者自己听不懂的词,马克西姆就会拿出自己为了学粤语而专门购买的《广州话正音字典》,进行查阅和纠音。第一次知道有粤语拼音的存在时,马克西姆很震惊。“怎么拼音还能有那么多奇怪的组合?”他观看影视剧时也会经常暂停,模仿演员的发音和语调,尝试复述台词,以此提高语言的自然度和准确性,直到确保自己掌握了发音。马克西姆如此反复地学习粤语,一学就是10年。他坦诚地说:“学语言其实也没有别的方法,就是多听多说。听完之后再自己录,录完之后听自己的录音,如此反复坚持,才能学会。”
(图/《精武门》)
在马克西姆看来,《广州话正音字典》是学习粤语的重要工具。字典不仅提供了系统的发音规则,帮助粤语学习者分辨出很多仅靠听无法区分的发音细节,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粤语中独特的词汇和俚语。而听粤语歌、看粤语电视剧等方式,其实更适合作为学习的辅助方法。马克西姆的“安利”,带火了《广州话正音字典》,不少网友抢着下单,一度让这本冷门字典卖断货。
有时候他听到一个陌生的粤语俚语,就会根据其发音尝试打出几个字,在百度上搜索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如果发现自己在视频里的发音不标准,他就查字典,看着音标调整发音,就像学英语一样学粤语。
在马克西姆看来,非粤语地区的人学粤语比本地人更容易注意到语言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他发现很多讲“港普”(港式普通话)的人会有以粤语拼音和普通话声调组合发音的情况,从而形成了固定搭配。他甚至学起了“港普”,“要想把‘港普’说得地道,一定要掌握高降调的使用方法”。
想学会一门方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您猜怎么着?老北京学粤语,那叫一个地道。”
马克西姆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粤语,但是他此前从未在广东生活过,只是曾去广州和香港旅游过几天。他也没有请过粤语老师,就这样以“纯自学”的方式学会了粤语。每一次看似还原度高达100%的方言模仿,都是他不断重复练习的结果。秉持一点完美主义的性格,他要一直录到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才会发布在社交媒体上。
除了粤语,马克西姆还自学了陕西话和伦敦腔英语。
提起为何学陕西话,马克西姆说:“家里有远房的亲戚是陕西人,我觉得他们说话很有意思。现在有很多陕西人拍的抖音(视频),我觉得他们的方言挺带劲、挺有意思的,我就会去模仿。”而他说的陕西话,连陕西人都惊呼实在太标准。
西安中山门附近的永兴坊门前,金属雕塑十分醒目。陕西关中、陕西南部等地的方言变身镂空雕塑,成为街头独特的风景。(图/视觉中国)
然而马克西姆并没有把熟练掌握几种方言归因于自己的语言天赋,在他看来,学语言并没有特殊窍门,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反复地练习。如果说非要给不同语言排列学习难度的话,他认为粤语和陕西话学起来要比英语容易一些。“毕竟是同一个中文语序下,只需要掌握不同词汇的发音即可。”
语言是一项非常能体现天赋的技能,但仍然需要长年累月地去学习、积累,不然终究只是糊弄门外汉的花拳绣腿。马克西姆从2012年开始系统学习粤语,如今他依然觉得方言非常有趣。他会给网友们盘点方言中的地名梗,也会总结北京话和粤语中发音相似的词语,确保每个视频都有一个“知识点”。
马克西姆从小就比较关注语言。从学生时期开始,他在听人讲话或听课的时候,就比别人更关注语言的口音。
(图/unsplash)
“语言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说一些俗语,为什么这么讲,它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个人觉得非常耐人寻味。有人说中国的一些成语就像一个压缩包,一个成语四个字,却能包含一个完整的故事。各地方言、俗语,其实都有各自的故事。人们把故事压缩成几个字、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就变成了一个文化的载体。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我就愿意去研究。”马克西姆说。
由于生活在北京,马克西姆身边的人大多使用普通话交流,他平时很少有机会说粤语。为了保持粤语水平,他会通过自言自语和模拟对话的方式练习粤语、巩固语言技能。他也通过社交媒体认识了一些说粤语的网友,平时和他们用粤语聊天,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分享各自的当地文化。
语言可以是任何东西的载体
以前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北方人要学粤语非常困难。马克西姆在小时候曾以为全国人民说的都是北京话。那时候他没有手机和电脑,很难接触到方言,如今刷一下视频就能听见不同方言。在马克西姆看来,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方言充满了机遇,他也因此开始做方言博主。
尽管工作繁忙,他依然坚持在业余时间创作和分享方言相关的内容。有时候视频创意的点子来得很突然,比如正在开车的时候想起某个电视剧里的有意思的台词,他会赶紧停车,用手机备忘录把点子记下来,再拍成视频与网友分享。在他看来,方言视频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再加上一点趣味性。
在他的视频里,除了知识性的分享——讲解普通话四声和粤语九声的对应关系,也有他用粤语朗读古诗词的视频,以及他出神入化的口音模仿。马克西姆常常幽默风趣地展示粤语的学习过程,实现北京话与粤语的无缝切换,收放自如,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关方言的小知识。他不仅展示了语言的多样性、不同地域的方言特色,亦成为连接不同方言背景人群的桥梁。
(图/《唐伯虎点秋香》)
方言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人文个性。在马克西姆看来,北京话给人的感觉就像他所展示的随性;陕西话直截了当,给人一种性情中人的感觉;至于粤语,他感觉更加正经,独具岭南地方特色。理解方言的幽默感是需要一定门槛的,那就是起码能听懂这个方言。马克西姆的粉丝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和陕西地区,这是因为他长期发这三个地方方言视频的缘故。粉丝们都被他的语言天赋所折服,视频评论区也成了欢乐的方言交流空间。
马克西姆说:“语言可以是任何东西的载体。我可以用方言教人们做北京炸酱面、用方言说一段脱口秀、用方言唱歌等,它的灵活性是很高的。”他相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故事,“北京的粉丝了解了陕西和广东的文化,陕西的粉丝也了解了北京、广东的文化,那我做的事就有意义”。
方言正在通过互联网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未来,马克西姆计划继续深耕粤语、陕西话和北京话,通过视频创作分享更多有趣的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方言的魅力。“保持对方言的热情和兴趣,是坚持下去的关键。”
编辑 Felicia
运营 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