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市中心的银桦路南侧,一座锈迹斑斑的钢筋骨架矗立了整整28年。它是史玉柱的“滑铁卢”,也是中国商业史上最著名的烂尾楼——巨人大厦。
近日,珠海市公布“巨人大厦改造提升及公共停车场项目”等四个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备案信息,总投资55.48亿元,均由正方集团实施。
其中,巨人大厦改造备受瞩目,计划总投资16.67亿元,计容建筑面积157400平方米,新增1537个公共停车位。项目将于今年10月正式开工,预计2029年12月完工。
烂尾28年之后,巨人大厦终于迎来了重生的希望。
巨人之殇
1992年,刚满30岁的史玉柱在珠海创立巨人集团,凭借汉卡和保健品“脑黄金”迅速崛起,身家跻身《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前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最耀眼的创业偶像。
意气风发的他,将目光投向房地产,计划建造18层的集团总部巨人大厦。
然而,在狂热的市场氛围中,这座大厦的设计被不断加码至78层,预算从2亿元飙升至12亿元,剑指“中国第一高楼”。
彼时,史玉柱拒绝银行贷款,依靠集资和卖楼花筹资,甚至挪用保健品业务的利润填补建筑资金缺口。
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叠加保健品市场因监管风暴崩塌,巨人集团资金链断裂,大厦仅完成地下三层和地上两层便宣告停工。
史玉柱负债2.5亿元,从“首富”沦为“首负”,巨人大厦更是沦为珠海的“城市伤疤”。
史玉柱曾痛陈:“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决策失误,好大喜功,昏了头。”
巨人大厦的溃败,不仅是史玉柱个人野心的失控,更是那个时代企业家对“规模神话”盲目崇拜的缩影。
“史诗级”烂尾楼
烂尾的巨人大厦,不仅是史玉柱的“伤心地”,更是城市治理的经典难题。
2001年,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将项目权益分散给19个债权人,产权比例从0.088%到24.39%不等,巨人大厦的“复活之难”堪称“史诗级”。
此后的20余年,债权人间的利益博弈、土地出让金欠缴、建筑安全存疑等问题,令其成为无人敢接的“烫手山芋”。
大厦周边沦为废品回收站与驾校停车场,地基因长期荒废严重受损,续建可能性一度成谜。
转机始于2019年。
珠海香洲区成立烂尾楼整治专项小组,国企正方集团牵头介入,耗时一年半完成19家权益人的梳理与整合,最终联合史玉柱关联企业士安公司(持股25%)及赛纳置业(持股24%),成立合资公司“正方盛世”,于2021年以4.02亿元拍下项目。
根据规划,巨人大厦将改造为集办公、商业、公共停车场于一体的综合体,新增1537个停车位,收益来源包括物业租赁、停车费、充电桩等。
尽管重生在望,巨人大厦仍面临巨大隐患:土地使用权仅剩18年,且改造后60%面积需自持。
这意味着,开发商需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物业租赁、停车费、充电桩等多元收益覆盖成本,而长期养护和续期问题仍是悬剑。更严峻的是,地基因长期闲置已出现结构性损伤,续建安全存疑。
正方集团的信心或源于珠海市中心稀缺土地价值,但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回报,仍待市场检验。
巨人重生
巨人大厦的重生,也让史玉柱的商海沉浮重回公众视野。
当年史玉柱背负2.5亿债务,但他拒绝破产,誓言“老百姓的钱一定要还”。
2001年,史玉柱凭借“脑白金”东山再起,通过关联公司收购楼花债权,累计偿还超1.5亿元,比罗永浩提前20年上演了“真还传”。
这种“以诚抵债”的坚持,让他在商界重获尊重,也为今日巨人网络的崛起埋下伏笔。
而今,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在AI领域风生水起,2024年营收超22亿元。巨人大厦的重启,恰似他商业生涯的隐喻:废墟上重建,但代价高昂。
28年,足以让一座建筑从蓝图沦为废墟,也让一个企业家从巅峰跌落谷底,再绝地重生。
巨人大厦的烂尾即将终止,但它所承载的教训与希望,远未终结。当巨人大厦复活,它或许不再是中国第一高楼,但必将成为中国商业文明进化史的一座纪念碑——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狂热、崩塌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