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湖高铁通车、高铁苏州南站启用,迎来“高铁时代”;

浦港路大桥通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成又一互联互通重点工程;

方厅水院主会馆完成结构封顶,这座横跨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四合院”形制已完整呈现……



在时间跨入2025年前后,吴江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在一体化发展方面收获多项成果。自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以来,汾湖探索架构一个以改革创新为X轴、产业发展为Y轴、民生幸福为Z轴的发展“坐标系”,从而精准把握自身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全力扛起先行探路的历史使命。


鼋荡

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

更高水平建设一体化发展样板间

沪苏共有的鼋荡湖,位于汾湖中心城区的北侧、上海大观园的西侧。这段时间,上海官媒推送的一条沪苏湖高铁列车穿过鼋荡的短视频吸引了全网关注,让鼋荡再次成为“网红”地。

鼋荡,已然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果集中展示区,更成为生态协同治理的样板间。岁初寒冬,鼋荡湖面上依旧有数量众多的候鸟在栖息。据鸟类专家观测,近年来,选择来鼋荡栖息的野生鸟类,无论数量还是品种都逐年增加,这从侧面说明鼋荡生态正持续改善。

自示范区建设以来,沪苏两地携手推进鼋荡的生态治理,创新探索联合巡河、联合保洁、联合执法等机制,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2024年,环鼋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全部完成,鼋荡岸线实现贯通。据最新的监测数据,鼋荡湖口断面水质已连续多年保持在三类水平,物种多样性和水生植物群落稳定性逐年提高。

在鼋荡湖面,除了高铁桥,还有另外4座桥,成为联通沪苏两地的“血管”。其中,最知名的是鼋荡慢行桥。这座88天就完成施工的钢结构桥,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首座大型景观步行桥,也是沪苏两地打破行政壁垒、实行一体化审批的首个样板工程。

太浦河的治理,是河湖联保共治的另一个典型。

自2019年获聘担任太浦河村级联合河长,汾湖高新区(黎里镇)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沈晓华就经常“招呼”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的村级河长一同巡河,“以前啊,水葫芦漂到哪儿,治污责任就归谁。现在不分你我,上下游联保共治。”

如若从空中俯瞰,上海、江苏、浙江的交界线在太浦河汇于一点,被称为“长三角原点”。原点之上,机器轰鸣、吊塔林立,横跨太浦河的方厅水院已呈现出四合院的形制。

作为全国首个地跨三个省级行政区的建筑工程,方厅水院的建设涉及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多个部门和不同领域,行政审批面临诸多挑战。按照传统流程,项目需要根据省界一拆为三,由三地分别审批。而各地的审批标准、要件、时间都存在差异,针对一个审批事项,建设单位要准备三套不一样的材料,跑三个窗口,办三套手续。在示范区执委会的统筹协调下,吴江与青浦、嘉善精诚合作,统一项目建设管控要求、技术设计要点、审批流程和材料要件清单,采用“委托审批”和“联合技术审查”的方式,实现“一个文件一个章”,既加快了方厅水院的建设进度,也为跨省域项目审批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汾湖坚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原则,围绕土地管理、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8+N”重点领域大胆试、大胆闯,至今已参与探索形成136项具有开创性和普遍意义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8项向全国复制推广。


英诺赛科

提升产业发展“含新量”

更大力度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行走在汾湖这片“试验田”,你会惊喜发现,一个个企业创新活力迸发,一项项科创成果落地开花,释放出产业发展动力愈加强劲的信号。

2024年12月30日,英诺赛科(苏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作为全球第一家实现量产8英寸硅基氮化镓晶圆、全球唯一具备产业规模提供全电压谱系的硅基氮化镓半导体产品的企业,英诺赛科深耕汾湖8年,打造了硅基氮化镓全产业链平台,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完善了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布局。

在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张张薄如蝉翼的透明膜经过拉伸、定型、冷却等工序后,从流水线上传送下来,收卷排列。“这是目前全球最宽的聚酯薄膜生产线,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汽车部件、电子电气、功能性包装、装饰新材料等领域。”江苏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基地一期项目生产线全面投料生产,可年产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47万吨。

用于无人机、激光水平仪、汽车雷达、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特微型轴承,体积越小,对生产的精准度要求越高。而内径1毫米的轴承产品,几乎与签字笔尖的小圆珠一样大小,产品公差还要控制在0.005毫米内,如此高精度的产品,在苏州铁近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实现全自动量产,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

从一家起步于光缆制造的传统企业,到如今掌握汽车线束、光模块光器件、光芯片、超导材料等先进技术的国家级高科技创新型产业集团,永鼎集团不断以技术创新积蓄发展底气。2024苏州国际科创大会上,永鼎2个项目现场签约,“涉及50GPON高精度薄膜滤波器研发”被列入苏州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揭榜挂帅”方案。这种对行业领先技术的不懈追求,是永鼎常葆发展活力的“秘诀”。

康力电梯携手长三角科研院校、企业成立创新联合体,共同研发攻克行业内的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把电梯行业做得更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8米/秒的双轿厢电梯,就是其中一项落地的研发成果。从外观上看,双轿厢电梯与普通电梯无异,却建成了上下两层,在保障安全性能的同时,可实现普通电梯的双倍运载量。

产业发展创新活力一浪高过一浪的背后,是汾湖敞开怀抱,把握住了示范区建设带来的机遇。汾湖乘势而上,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主动吸引各类创新资源接踵而至,培育和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作为产业升级的策源地,做好科创载体建设是汾湖营造更优营商环境、提供更完善企业服务的发力重点。2024年,汾湖科技创业园入选首批苏州市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园。此外,汾湖半导体科技产业园、汾湖未来产业园加快提档升级,汾湖创新经济产业园、汾湖智慧谷正式启用。汾湖正根据园区功能定位进行系统整合,努力实现产业园之间的一体发展、联动协同。

2024年,长三角(汾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省级产业园。该产业园坚持“立足新汾湖、服务示范区、面向长三角”定位,为企业做好资源保供、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服务,尤其是聚焦高端装备、光电通信、半导体、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累计为示范区企业送工超14万人次。


沪苏湖高铁

注重人民群众“幸福度”

更实举措建设世界级人居新典范

2024年12月26日上午,当一辆高铁列车稳稳地驶出苏州南站,意味着这座具有独特“六边形”造型的高铁站正式启用。自此,汾湖全面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作为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的十字共站,苏州南站未来还将汇集一条城际铁路、一条地铁,并具有水运、低空运输等功能,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最重要的交通门户枢纽。

从交通互联互通到沪苏合作办学,从共建跨域医联体到公共服务项目共建共享,汾湖聚焦民生福祉,通过一项项实招,让百姓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由于身体原因,住在汾湖的陆师傅每个月都会坐示范区1路公交去上海的医院复查、开药,“以前去上海要坐长途车,一趟得两个多小时,票价20多块,到了上海还得转。现在这班公交2块钱,40分钟就到上海了。”目前,汾湖已有多条跨省公交线路,不断加密交通网络。不仅如此,道路的延长打通更是成为群众便利出行的重要支撑。眼下,汾湖多个跨省界道路工程项目也正加速推进。


浦港路大桥

在位于汾湖的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屠立君打开电脑病历系统,将各项检查数据“隔空”展示给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医院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彭沪,后者提出一系列治疗建议。2021年,吴江五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共邀请60多位专家医生前来坐诊、做手术、远程查房,不仅使百姓能够就近享受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更为吴江五院搭建新科室、提升医护人员的能力水平提供了有力帮助。

在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汾湖实验小学的排练教室,来自上海青浦区世外学校小学双语部的戏剧教师陈雨欣摆好两把椅子,设置超市、火车站等场景,带着戏剧校队的孩子们练习即兴表演,“这里的孩子大多从未接触过戏剧,也恰恰因为如此,他们都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每次上课都能看见他们的巨大进步,这让我也从中收获很多成就感。”2021年,汾湖与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合作办学,由世外教育集团对原汾湖实验小学实施托管,并更名为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汾湖实验小学。之后,世外教育集团的优秀教师定期来到学校开展阅读、英语听读等特色课程,并对舞蹈、戏剧等校队的成员进行教学,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居住环境更美了,生活也更方便,出门就有菜场、药店,散个步就能买齐需要的东西。”说起生活的变化,汾湖教育新村小区居民王阿姨的喜悦溢于言表。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新村小区,是个开放式小区,2023年7月启动改造,工程包括雨污水管网铺设、燃气管道铺设、外立面粉刷,以及停车场铺设、充电桩加装等,2024年5月完工。数据显示,近3年,汾湖先后有31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其中30个已经完成。

(汾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