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山野执意向北转移攻势……我们将会暂时放弃苏中较为有利的局面,转移主力到两淮。”
给陈老总发完这封电报之后,粟裕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苏中局势一片大好,他做下这个决定非常艰难。
但若是在苏中和两淮中选一个,他必须保两淮。
两淮发生什么事了?
陈毅的计划
1946年8月,华东大地战火四起,国民党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华中可以说是乱成了一锅粥,但身处山东的陈老总,却拿不出一个解决的方案。
毛主席着急上火,甚至临阵换将的想法都出来了。
要不是徐帅身体不行,山野司令员就真的换人了。
华中问题迟迟未解,我军在各地被牵制,山野还连续打了几个败仗。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急于寻求突破,希望陈老总能想出破局之法。
然而陈老总面对这种情况,并没有想出很好的解决方法。这时,山野参谋长宋时轮站了出来,主动为陈老总排忧解难。
对于山野接下来的行动,宋时轮给出了两套方案:一套是向北前往沭阳,迎击宿迁方向的敌人;一套是向洋河出击,对付盘踞在那里的桂军。
陈老总觉得这两套方案都非常好,于是他将这两个方案发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见到陈老总终于拿出解决办法了,也非常高兴。
他相信陈老总对前线的把控,所以很快就同意了这两套方案。然而,身在苏中一线的粟裕看到这两套方案之后,却大为震惊。
粟裕一眼就看出了这两套方案的不妥,马上给陈老总发电报,希望他不要按照这两套方案实行。
虽然解放战争的时候我党打了很多胜仗,看起来似乎没怎么落入下风过。但在内战刚开始的时候,我党的处境还是非常艰难的。
要知道,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十大元帅有五个都在战场。即便如此,我军还是面临严峻的形势。
杜聿明在东北对我军穷追猛打,陈老总在淮北也连吃败仗,贺老总和聂帅两位更是相继在大同铩羽而归。只有刘帅机动作战,才稍微挽回一些局势。
然而在几位元帅之外,粟裕在苏中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苏中的七战七捷,给毛主席吃了一个定心丸。
正是因为有粟裕,毛主席才敢大胆定下了内线作战的计划。
当时粟裕麾下只有三万多人的兵力,和其他战场的兵力完全不能比。即便如此,他还是打出了其他战场无法超越的战绩。
如果不出意外,他还可以继续在苏中打几场大胜仗。
粟裕的抉择
当时的粟裕,可谓是将自己手中的兵力运用到了极致。仅仅三万人的兵力,不仅突破了国民党十二万大军的封锁,甚至还将李默庵置于危险中。
当时李默庵已经占领了海安,但他却令海安驻军和李堡驻军换防。这样一来,敌人换防的时候,就是粟裕的机会。
粟裕趁着敌人换防的时候,一举歼灭了敌人两个旅部和三个团,李默庵的处境岌岌可危。只要粟裕进攻海安,他就能马上拿下李默庵。
然而此时,陈老总却在攻打泗县的时候遭遇了失败。山野没能打下来泗县,战士们士气低迷。
粟裕随后打出了七战七捷的战绩,彻底将李默庵置于险地。于是老蒋派出了薛岳,让他想办法将李默庵救出来。
薛岳很清楚,当时苏中的控制权并不在他们手里。既然动不了苏中,薛岳将目标放在了两淮。只要拿下两淮,陈粟就能被分割,粟裕就失去了退路。
为此,薛岳不惜出动李延年作为诱饵,吸引山野的注意力。
薛岳要做的,并不是打击粟裕,而是拿下两淮。他制定了声东击西的计划,打算给经历了泗县之败的陈老总一个严重的打击。
陈老总的计划,则正好中了敌人的圈套。
敌人看似是要占领沭阳,实际上真正的目标是两淮。
陈老总没有识破这个计划,但粟裕却敏锐地发现了。一旦山野选择前往沭阳迎击敌人,那兵力空虚的两淮就会被敌人趁虚而入。
所以,他当即给陈老总发电报,希望他谨慎考虑,不要轻易北上。
然而他的电报发出去之后,却迟迟没有收到陈老总的回信。
粟裕当时就慌了,他以罕见地带有命令性质的语气警告陈老总,这场仗不能这么打。一旦两淮失守,对整个战局的影响非常大。
要是没了两淮,他在苏中的努力就白费了。
在电报里,他还告诉陈老总,如果他执意要打沭阳,那自己就必须考虑放弃苏中了,因为两淮的安危是最重要的。
为此,他还专门给毛主席发电报,希望自己能在部队休整10天之后,带着部队支援两淮。
两淮失守
放弃苏中,只要想到这个可能,粟裕就心痛不已。他们打苏中多艰难啊!他们没有强大的火力,部队数量也远远比不上敌人,全靠战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
战士们付出了那么多,最后他们却要主动放弃苏中,这对他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可和苏中相比,两淮就更加重要了。即便这个决定下得非常艰难,粟裕还是下定了决心。
他将自己的想法报告给毛主席后,毛主席回电同意了他的想法。
然而,事情有时候是不受控制的。陈老总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还是选择了北上。
就在他们前往沭阳之后,等待已久的整编第74师露出了他们的獠牙。
当时驻守淮阴的是皮定钧,这支经历过中原突围的部队,却在这次战斗中损失惨重。仅在战斗的第一天,我军的牺牲人数就已经达到了600多。
尽管我军顽强抵抗,但敌人飞机、坦克、大炮一起出动,对淮阴势在必得。
当时粟裕刚给毛主席发电报不久,大军正在休整。听说两淮被围攻,他们也顾不上继续休整了,马上带领部队前往两淮。
然而,尽管中央的电报不停催促,大军的速度却快不了。
从粟裕所在的地方到两淮,距离大约500里左右,而且当时又是雨季,道路泥泞,对战士们的行军速度限制很大。
虽然说一部分兵力通过水路运输,但我军船只不足,而且为了防止敌人空袭只能在晚上走。这样一来,行军速度大大降低。
尽管皮定钧指挥部队顽强抵抗,但还是阻挡不了敌人的攻势。而支援部队虽然到了,但战士们长途跋涉筋疲力尽,战斗力十分有限。
没办法,我军只能从淮阴撤离。淮阴失守后,国民党随之占领了淮安,两淮彻底落入了敌人手里。
两淮失守,我军在战局中处于被动,士气也被严重挫伤。尤其是山野,战士们的士气已经低到了极限,纪律也涣散了。
中央在经过考虑之后,决定华野和山野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为了解决山野指挥不力的问题,新成立的华野,由粟裕统一负责军事指挥。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陈粟两人联手,将给国民党带来巨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