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科—草蛉亚科(一):绢草蛉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脉翅目

蛟蛉亚目

草蛉亚目

草蛉总科

草蛉科

草蛉亚科

草蛉亚科(学名:Chrysopinae)是属于草蛉科下的一个亚科。

1.形态特征

小至大型种类;头部横宽,额区及额唇基区短,不发达;复眼发达;触角每节具4个毛圈。前翅具鼓膜器;M脉在前翅分岔,具三角形或四边形内中室;Rs分支,基部不远与M脉由,r-m横脉相连;Psm直,端部与外阶脉相连;Psc较直,直达翅缘;阶脉2--4组;前翅轭叶缺或不明显。雄性外生殖器变异较大。

2.分布范围

世界广布。

3.绢草蛉属

绢草蛉属(学名:Ankylopteryx),草蛉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小到中型;头顶隆突,复眼发达;颚唇须细长;上颚细长,如针状,无齿,两侧对称;触角约与前翅等长,鞭节长是宽的3—4倍,每节的毛圈根据其节所处的位置而表现出不同。前胸背板窄,一些种类具斑;足细长,爪基部弯曲。

(2)八斑绢草蛉

八斑绢草蛉(学名:Ancylopteryx octopunctata)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6代,无越冬虫态,终年繁殖。成虫寿命较长,自交尾后,有连续产卵的习性,因此,世代非常重叠。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9毫米,前翅长11-12毫米,后翅长10-11.5毫米,触角长10-13毫米。体黄绿色。头部黄绿,两颊各有一黑色斑,下颚须和下唇须为黄褐色;触角约与前翅等长,色黄褐,第1节粗大,第2节较第1节小,鞭节呈线状。胸部和腹部同为黄绿色,前胸背板前端两侧各有一不太明显的黑褐色斑,中胸背板有一对呈月牙形的大黑斑。足黄绿色。跗节末端黑色,前、中足的胫节中央各有一黑点。翅透明,前翅极宽,后翅显得狭窄;静伏时翅平叠。翅脉大部分为黄绿色,仅前缘横脉列及径横脉列的各脉顶端处为黑褐色,翅痣黄绿色。前翅于翅痣内侧,Cu脉末端及翅中部内阶脉组的最下端处各具一黑褐色斑。后期仅翅痣旁有一黑褐斑,前后翅共有8个黑斑。此外还有许多淡褐色的斑纹,在横脉、阶脉及翅缘各脉的分叉处。

卵:椭圆形,卵粒长0.8-0.9毫米,宽0.5-0.6毫米,丝质卵柄长6-7毫米,常弯垂。初产卵淡紫色,孵化前变为灰

茧和蛹:茧丝质、椭圆形,灰白色。长2.8-3.1毫米。宽2.5-2.7毫米,茧皮较薄,茧外粘有枯叶屑等杂物。蛹封闭在茧内,黄绿色,似成虫.为裸蛹;翅芽白色,后期转为黑色,触角回形,紧贴在翅芽外侧。

②生活史

八斑绢草蛉从卵发育至成虫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随各季节气温变化而有差异。各世代各虫态的历期见表23。世代历期最短39.5天,最长为122.3天。

③生活习性

成虫:成虫羽化以夜间为多,羽化后数分钟脱去透明膜质的蛹壳,经10分钟的爬行,将绉缩在体侧的四翅展开,半小时后排粪,便可飞翔和取食。室内饲养羽化率平均为74.08%。室内饲养的雌性比为54%,野外为50.1%。

成虫羽化后,需要补充营养才能达到性成熟而进行交尾。交尾多见于19-21时,每次历时10-20分钟,一次交尾可终身产受精卵。产卵前期8-48天,多集中于20-22时产卵。每雌一生平均产251粒,最多达540粒,产卵期22-89天,平均55.2天。产卵期内有间隙产卵习性,其日产卵量平均9.8粒,最高达33粒。雌虫停产后数天死亡。成虫寿命3-8月份为21-109天,平均58.1天.最长可达132天。在饥饿状况下,可存活1-4.5天。

成虫负趋光性,喜在荫蔽较好的果林丛中活动。高温季节更喜栖于近水的低矮阔叶丛林中。低湿、骤雨和大风时活动力明显减弱,常数头至数十头群居于树冠的中、下部。当夜临、晴空、月色皎洁,可见成虫子树丛间飞舞。捕捉入网的成虫有短时假死现象。

卵:产卵部位要求不严,卵可产于鲜叶、嫩枝、枯枝、枝干上,卵粒散产或3-7粒成行排列。卵的孵化率平均为92%。

幼虫:幼虫孵化多在夜间20-21时,白天则在11-16时。初孵幼虫先在卵壳上停伏10-20小时,随后沿卵柄爬下开始觅食。幼虫有背驮枯叶、虫壳等杂物的习性。

茧和蛹:老熟幼虫多在树干缝隙和变形叶的卷曲处结茧。营茧毕便进入预蛹期,6-8天脱皮化蛹。茧皮常粘有幼虫驮负的植物枯屑、虫壳等杂物。室内以米蛾卵和蚜虫饲养,结茧率分别为71.4%和100%。

取食:八斑绢革蛉成虫在野外以花粉稻蜜露为食,不取食蚜虫、红蜘蛛和米蛾卵。幼虫可取食介壳虫、红蜘蛛、粉虱、叶蝉、桔蚜、桃蚜以及桔潜叶蛾卵、幼虫和蛹。捕食量较大,一个幼虫全期(1-3龄)可捕食米蛾卵54.1粒、蚜虫183头。

④地理分布

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川、台湾。


4.边草蛉属

边草蛉属(学名:Brinckochrysa),草蛉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体长7一11.7 mm,前翅长9.8—15 mm,后翅长8.5—13.7 mm。

头有斑或无斑,颚唇须几乎无斑。触角稍长于前翅。胸、腹部很少有斑;爪基部膨胀,强烈弯曲。翅狭长,翅脉与草蛉属相似。

雄虫臀板背面分开,端部延伸成钩状,基腹缘扩展内弯盖在第9腹板基部,边缘有一特化构造,成片状或棒状,其上长有刚毛;第9腹板表皮内突极粗壮,为一对附肢状构造,顶端突出于第9腹板端部。雌虫臀板背面愈合,第7腹板的后缘斜切,臀板的下部稍长于第7腹板的下缘。亚生殖板基部膨胀。

(2)分布范围

东洋区(印度,密克罗尼西亚);古北区(中国,日本,阿富汗,西班牙,埃及);非洲区(南非,刚果,莫桑比克)。

(3)琼边草蛉

琼边草蛉(学名:Brinckochrysa qiongana)是草蛉科边草蛉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雄虫体长9 mm,前翅长12 mm,后翅长10.5 mm。触角长于前翅。

头部黄色,无黑斑,头顶有一大块橙黄色三角斑,额及唇基橙黄色;下颚须3—5节、下唇须端节皆黑褐色;触角黄褐色,向端部颜色渐深而带褐色,第一节外侧有橙黄色斑,胸和腹部绿色,背中有黄色纵带,前胸背板两侧疏生黑色刚毛;后胸盾片和第1、2腹节在黄带两侧均有褐斑(也有无褐斑的现象)。足绿色,足上的刚毛黑色,前翅阶脉6/7(左),7/8(右),后翅阶脉5/6(左),6/6(右)。

腹端背视臀板完全分开,上生黑色刚毛,臀板两侧向下扩展的裙状部分很大,裙边尖突,并有一大块褐色硬化的近似棒状的骨片,向基部则为弧形的薄边。第9腹部狭长,表皮内突尖细,在末端成“T”字形弯折,但不向两侧成明显的角突,第9腹板的末端为圆弧形。雄性外生殖器的殖弧叶中部宽阔,两臂宽短,内突与伪阳茎愈合,伪阳茎细长向后弯曲。

②分布范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5.尾草蛉属

尾草蛉属(学名:Chrysocerca)是属于草蛉亚科下的一个属。

(1)红肩尾草蛉

红肩尾草蛉(学名:Chrysocerca formosana)是一种脉翅目草蛉科的昆虫。


①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8-9毫米,前翅长9-12.8毫米,后翅长7.2-9.8毫米。体黄绿色,中胸盾片红色,后胸盾片橙红色,组成胸部背之极为显着的圆斑。头部黄绿色,触角窝红色,额区、唇基、上唇红色,颊斑、唇基斑黑褐色,下颚须及下唇须黄色。触角较前翅长,基节红色,其余各节淡黄褐色。足黄绿色,跗节黄褐色,爪褐色。腹部黄绿色,雄虫腹端部有一对内弯的铗状物。翅透明,翅黄绿色,翅痣黄绿,前缘横脉列上、下端点黑色,内阶脉红绿色,外阶脉组多为黑色,翅基部染以红色,翅脉上短毛及翅缘毛均为黄绿色。

卵:椭圆形,长为0.71-0.79毫米,宽为0.37-0.41毫米。卵柄长5.81-6.51毫米。初产卵淡蓝色。卵孔明显,白色,近孵化时变为蓝白色,并可见卵内幼虫的红色眼点和3对紫红色背斑点。

幼虫:三龄幼虫体纺锤形,黄白色。头部浅黄色,具六条纵向黑色条斑,正中一对呈倒。“八”字形,由头前缘向后伸延至头顶,其余两对直伸抵头后缘;上颚须黄褐色,颚管茶褐色,近端部红褐色。前胸具~对悬胆形大黑斑,中胸有一对黑圆斑。体节两侧毛瘤发达,每个毛瘤着生20多条刚毛,中央的长,色自,四周的短,端部微弯,呈放射状,为黑褐色。胸足三对,胫节淡黑褐色,跗节及爪黑褐色。腹背微隆,腹端两节极细小。

蛹:蛹黄绿色,复眼黑色,翅芽黑色,触角曲卷于其外侧,长约2.6毫米,宽约2.2毫米。

茧:白色,丝质,近球形,长2.21-3.10毫米,宽2.20-2.84毫米。

②生活史

红肩尾草蛉在广州一年可完成8代,田间世代重叠,常年可见各虫态,无越冬滞育现象。

③生活习性

成虫:一般在夜间羽化,以19-21时为多。一般羽化率为85.9%。成虫白天静伏于荫蔽或背风的叶背,常数头栖居一树,夜间活动、交尾。产卵时间多集中于凌晨4-5时。每雌平均产卵量294.7粒,最多可达865粒,日产卵量1-30粒,产卵期平均66天,最长130天,雌虫产卵高峰常出现在产卵开始的第4-5天,持续10天左右,继后便间隙性产卵。一般停产后数天,雌虫死亡。雌虫平均寿命87.4天,最长190天,雄虫平均86.4天,最长141天.在饥饿状态下成虫可存活1-4天。雌性比为47.6%。

卵:卵产于叶片和枝条上,单粒散产,向下弯垂。卵孵化率为95.4%。

幼虫:初孵幼虫,在卵壳上呆留一段时间,低温停留时间长,反之则短。在食料不足时,有相互残杀现象,幼虫背驮残屑、杂物.

茧和蛹: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结茧于叶上并进入预蛹期。结茧时间13-18时占72.5%,19-22时占22.3%。10-12天蜕皮化蛹。

取食:成虫不取食蚜虫、红蜘蛛及米蛾卵。幼虫取食量随着龄期增长逐渐增多,室内供喂桃蚜,3龄幼虫取食占全幼虫期食量的63.6%。

④地理分布

华南、台湾。

(2)瑞丽尾草蛉

瑞丽尾草蛉(学名:Chrysocerca ruiliana)是草蛉科尾草蛉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虫(干制)体长6.5mm,前翅长12.5mm,后翅长10mm。

头顶至触角间黄色,唇基及额区暗红色,除黑褐色的唇基斑外,颊区其他部位暗红色;颚唇须浅黄褐色;触角第1节黄色,外侧暗红色,第2节浅黄褐色,鞭节由基部至端部颜色逐渐由浅黄褐色加深到褐色。胸部背板黄色,中胸盾片红褐色;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具明显的中横沟;足黄绿色,跗节黄褐色,爪褐色,基部弯曲。前翅翅基背面红褐色,翅痣透明,内有小横脉,前缘横脉列21条,径横脉11条,均浅绿色;Rs分枝11条,1-4端部褐色,余浅绿色;Psm—Psc 6条,1—5浅绿色,6为褐色;内中室三角形,r一m位于其上;阶脉2组,第1内阶脉和全部外阶脉黑色,余皆浅绿色。腹部黄褐色,第8背板约为第7背板长的2/3,第9背板与臀板合并,但有明显的分界缝。亚生殖板扁心形,贮精囊膜突窄而长,腹痕深凹。

②分布范围

云南省。

6.草蛉属

草蛉属(学名:Chrysopa),草蛉亚科的一个属。目前,世界上狭义的草蛉属包括的种类并不多,但是,由于长期作为一复合属存在,因此,本属一些老的种类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订正。中国已知25种。

(1)形态特征

头部多具斑纹;触角短于前翅,第二节多为褐色或黑褐色;雄虫第8、9腹板明显分开,臀板外缘光滑,内缘中部凹陷,把臀板分成两部分;第9腹板末端一般具生殖脊;雄性外生殖器简单,具殖弧叶、内突及伪阳茎,在殖弧叶下是一对生殖囊;每个囊上具生殖毛。背视:殖弧叶的中部上缘无齿、加宽,下缘多有齿;内突多为近似三角形骨片,顶端较细长,有时弯曲。

(2)分布范围

古北区、东洋区、新北区,以古北区最为丰富。

(3)弧斑草蛉

弧斑草蛉(学名:Chrysopa abbreviata)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脉翅目草蛉科草蛉亚科草蛉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体长:8—10mm,前翅长:9.5—13mm,后翅长:8—11mm。

头部具颊斑、唇基斑、角下斑、中斑和头顶斑,后头具一黑色弧形条纹;颚唇须黑褐色;触角短于前翅,第1节外侧具黑斑,第2节黑色,鞭节浅褐色,到端部逐渐变深。前胸背板前端圆,中、后部具一倒“U”形黑斑纹;前胸腹面在两基节间黑色;中、后胸背面两侧具黑褐色斑,侧、腹面有黑色条纹。足绿色,跗节褐色,爪基部弯曲。前翅短宽,前缘横脉列24条,绿色;径横脉11体,Rs分支13体,皆绿色;Psm—Psc 9条;阶脉绿色,内/外=10/7;内中室三角形,r一m位于其上。后翅与前翅相似,前缘横脉列15—19条,黑色;阶脉绿色,内/外=6/7。腹部绿色,具黑色短毛。

②分布范围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