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旅游景点似乎是个 “躺着赚钱” 的行业。不烧油不耗电,圈起来就能收门票,怎么看都应该是盆满钵满。但现实却很残酷,不少旅游景点都在赔钱,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前期巨额投入与漫长回本周期
一个旅游景点的打造,绝不是简单圈块地就能了事。开发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像道路铺设、景区内的观景台修建、游客服务中心打造等。拿一个山区景点来说,要修建盘山公路,成本可能高达数千万元甚至更多。而且,景点从开放到盈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游客数量的增长不会一蹴而就,这期间持续的运营成本,让不少景点在回本之前就已经不堪重负。
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即便景点开放了,运营成本也十分惊人。人员工资是大头,景区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包括导游、保洁、安保等。以一个中等规模景区为例,一年的人员工资支出可能就达到几百万元。此外,还有设施维护费用,像玻璃栈道,每年的维护检测费用都很高。而且,为了吸引游客,景点还要不断进行营销推广,参加旅游展会、投放线上广告等,这些费用加起来,让景点的运营压力巨大。
游客流量的季节性波动
很多旅游景点都存在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比如北方的一些海滨城市,夏季游客如织,景区收入可观,但到了冬季,游客寥寥无几,收入锐减。而景区的运营成本不会因为淡季就减少,这就导致旺季赚的钱难以填补淡季的亏空。据统计,一些季节性明显的景点,旺季收入占全年的 70% - 80%,但淡季的运营成本却仍占全年的 30% - 40% 。
市场竞争激烈
如今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新的旅游景点层出不穷。每个景点都想分一杯羹,竞争异常激烈。一些小众景点,即便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但如果宣传不到位,很难从众多景点中脱颖而出。比如一些新开发的古镇,与知名古镇相比,缺乏知名度和品牌效应,游客更愿意选择去乌镇、西塘等成熟景区,导致小众景点无人问津,收入惨淡。
看似稳赚不赔的旅游景点,实则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合理规划、精准营销、控制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盈利,这也给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