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缅甸反侵略斗争
1.越南早期的反法斗争(1)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
从17世纪起,法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就到了越南。法国革命后,法国屡次派兵进犯越南领土,1843-1847年对越南进行三次武装挑衅。1861年法国占领了嘉定、定祥、边和、永隆;次年又与阮氏王朝签订了《西贡条约》,开始控制越南的内政和外交。条约规定割让嘉定、边和、定祥和昆仑岛给法国,开放土伦、巴叻、广安三港为商埠,允许法国商船和军舰在湄公河及其支流自由航行,法国商人可以在越南自由贸易,向法、西两国赔款400万披阿斯特。条约还规定,越南必须通过法国才能与其他国家办理交涉。这个奴役性条约,标志着越南开始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884年法国和越南订立《巴特诺条约》,使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正式承认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
法国确立在越南的殖民统治之后,开始对越南进行经济掠夺,主要是掠夺土地。1890年法国殖民者强占了10900公顷土地,对越南农民采取封建高利贷的剥削方式,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实行烟酒鸦片专买制度。东方汇理银行发放高利贷资本,控制越南的全部经济命脉。法国殖民者还垄断越南对外贸易、倾销商品和廉价强购大米等,对越南人民进行残酷剥削。
(2)勤王运动
1885-1896年兴起"文绅"领导的忠君爱国抗法武装斗争,史称"勤王运动"或"文绅运动"。法国入侵后,越南封建统治者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
在阮氏王朝投降后,少数主战派仍坚持斗争。1885年7月,大吏尊室说在顺化组织反法起义失败后,推动咸宜帝(阮福明)发出勤王檄文。勤王的涵义是尽力于王事。中圻和北圻各省的爱国官吏和文绅积极响应,纷纷兴起"勤王之师",以农民为主力,奋力武装抗法,给法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其中潘廷逢领导的起义爆发最早,一直坚持到1896年。
(3)安世农民游击战争
最使法国殖民者胆颤心寒的是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特别是黄花探(约1857-1913年)领导的安世地区农民起义。1887年,黄花探在北圻山林区安世(河内以北,谅山以西)建立根据地,进行抗法游击战争。1892年法军大举进攻安世地区,许多勤王运动领袖临阵退缩叛逃,唯有黄花探坚持抗战,成为安世地区起义军的唯一领袖。1894年,黄花探的起义军更加活跃,经常伏击法军,给法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同年9月,擒获了法国大地主、《北圻的将来报》主编色斯耐,迫使法军同黄花探讲和。10月法国殖民者与黄花探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撤出安世地区,雅南、牧山、安礼和友尚四个地区划归黄花探管辖。
在停战的烟幕下,法国殖民军加紧增修碉堡,加强包围圈,准备条件成熟后攻打起义军。1895年11月,法国殖民者撕毁协定,调集海陆军进攻黄花探起义军,妄图速战速决,结果被起义军的游击战所挫败。1897年,法国被迫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1909年1月,法国殖民军再次向安世地区反扑。法军使用了分割、围困和孤立起义军的种种方法。在10月5日的郎山战役中,起义军损失惨重。此后三年,黄花探一直处于法军的追剿之中。1913年2月,黄花探被奸细杀害。
黄花探坚持抗法斗争近30年,最后以身殉国。他领导的安世农民游击战争,在越南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提出正确的政治纲领,不能广泛深入地发动农民,最后遭到失败。
2.缅甸的抗英斗争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16、17世纪,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先后侵入缅甸,进行掠夺性贸易和海盗抢劫。此后,英国和法国东印度公司都力图在缅甸建立贸易据点,争夺贸易垄断权。他们一方面互相排挤,另一方面又干涉缅甸内政,插手缅甸的民族纠纷。18世纪中叶,缅甸人民在雍籍牙领导下,反抗孟族人的统治,建立新王朝,逐步统一缅甸。
(1)缅甸人民抵抗英国侵略的斗争
1759年,雍籍牙下令取消英国商站,将英国殖民者全部驱逐出境。但是,英国殖民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1785年缅甸和阿拉干王国合并后,英国竭力煽动阿拉干封建上层分子脱离缅甸和在边境制造纠纷,挑动内战,破坏缅甸的统一。缅甸为了自卫,于1813年和1822年先后合并曼尼坡和阿萨姆。英国殖民者遂借此发动第一次侵缅战争(1824-1826年)。
1824年3月,英国在镇压了印度马拉特人起义后,对缅甸正式宣战,缅甸军队英勇抵抗。英军在仰光集结优势兵力,先后占领南部各城市,最后缅甸军被打败。1826年2月,英国迫使缅甸签订和约,缅甸割让阿萨姆、曼尼坡、阿拉干和典那沙冷等地,并赔款1千万卢比,准许英国派遣外交常驻代表,英国船舰可以在缅甸港口自由通行。同年11月,英国又迫使缅甸签订不平等的通商条约。
1837年,缅甸国王孟坑宣布不承认上述条约,并拒绝接受英国的使节。
1852年,英国驻印度总督戴贺胥借口缅甸官府逮捕两名违法英国商人的事件,出动军舰封锁仰光,向缅甸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赔款道歉,接着不宣而战,英国蓄谋已久的第二次侵缅战争开始。战事持续了一年左右,未经签约,英国就单方面宣布把勃固省并入英印帝国,并强行分割缅甸的大片国土。1862年,英国将阿拉干、勃固和典那沙冷合并,称英属缅甸,以仰光为首府,归英印总督统辖。
第二次英缅战争以后,缅甸国王曼同决心加强国力,准备同英国对抗。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经济和加强军事的措施,如奖励兴办工业和开垦土地,建立兵工厂和内河舰队等。曼同死后,新王锡袍继续曼同的抗英政策。
为了遏制英国的侵略阴谋,缅甸同法国接近起来。1885年5月,缅甸和法国签订协定,准许法国修建从曼德勒到东吁的铁路线,开设法缅银行。英国极为不满,多方制造借口进行挑衅。
(2)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1885年10月19日,英国借口缅甸政府处罚孟买缅甸贸易公司在上缅甸偷运柚木事件,发出最后通牒,要挟缅甸同意英国在曼德勒派驻官长,并可随时进见国王;孟买缅甸贸易公司争执立即转英印总督裁决;缅甸外交由英国监督等。锡袍坚决拒绝这些要求。同年11月,英国侵略军占领曼德勒,俘虏国王。1886年1月1日,英国正式宣布吞并缅甸。
英国吞并缅甸后,解散缅甸军队,不许缅甸人持有武器,采取"以印治缅"的手法,把缅甸变成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归英印总督管辖,并雇佣印度兵镇压缅甸人民的反抗,还利用印度人大量掠夺缅甸资源,剥削缅甸人民。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严重破坏了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