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区新松江路1800弄3号楼406室,每天都有市民拎着大包小包的旧衣物前来捐赠,这里是上海市松江区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设立的“爱心家园”捐赠点之一。自2007年启动旧衣物回收公益项目以来,松江区已形成覆盖全区的捐赠网络,年均接收近三万件旧衣物。这些衣物经过分类、消毒和再利用,最终流向需要帮助的群体,成为传递温暖的纽带。

捐赠网络覆盖全区

便民服务触手可及

据了解,松江区目前设有多个经常性社会捐赠接收点,包括区慈善超市、各街镇慈善超市以及“爱心衣救”兰桥工作室、方松巧手工作室、蔷薇九里工作室等。据区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方林芳介绍,全区17个街镇均设有慈善超市,开放时间和地点清晰明确。中山街道慈善超市全年无休,开放时间从早7:30至21:30;永丰街道慈善超市则于周一、周四开放……各街镇的慈善超市方便了不同需求的市民捐赠。


对于行动不便的捐赠群体,协会还提供上门服务。方林芳告诉记者,此前有一对居住在六楼的老夫妻,上下楼多有不便,但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捐赠平日积攒的大量衣物,多次联系捐赠未果,最终通过协会志愿者上门完成捐赠。“老人当时感动得落泪了,说能把这些衣物捐给需要的人是他们毕生的心愿,如今终于如愿了。”志愿者回忆道。

科学规范处理旧衣

志愿力量点亮茸城

“每一件旧衣物的归宿都经过精心规划。”方林芳表示,回收的衣物首先由志愿者分类,八九成新的衣物送往专业机构清洗消毒,随后向社区孤寡、失独或贫困老人、敬老院老人等进行免费发放,部分通过社区跳蚤市场进行爱心义卖流转。对于破损严重的衣服布料,志愿者则巧手制成养生锤、零钱包等实用物品,部分还对接企业加工为消音棉,真正实现“物尽其用”。“一件衣物流动着市民彼此间的信任,而信任是公益的生命线。”方林芳说。


捐赠流程的背后,是十余年的经验积累。早期因缺乏系统化管理,衣物分发断断续续,甚至因未消毒而滞发。2012年,“爱心衣救”项目启动后,引入了企业合作清洗消毒,2013年获得了区民政局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区代表处的支持,逐步形成规范化体系。


旧衣捐赠成效显著,还离不开志愿者汇聚的磅礴力量。目前协会专职人员有3人,但全年有5000余人次志愿者助力完成捐赠服务工作。“如此多社会力量的加入,也让公益走得更远。”方林芳坦言,许多捐赠者非常关注衣物的流向,我们也曾计划开发旧衣流向的追溯小程序,但经费有限,目前居民可以通过上海市松江区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的官方公众号“爱心家园”查看衣物去向。

捐赠故事温暖人心

信任筑牢公益基石

回忆起众多捐赠案例,市民的善意令人动容。记者了解到,曾有一名泖港镇居民,家中囤积了两屋子的服装厂库存,本可低价出售换取收入,却选择了全部捐赠。“志愿者过去后,拖走了好几卡车衣服。”方林芳说,当时是夏天,志愿者们运送得汗流浃背,但这份沉甸甸的爱让大家觉得“累有所值”。还曾有一名大学生将刚入学时购买的多余床垫专程打车送至爱心家园,希望新床垫能给予他人一方“温暖”。此外,上海农商银行总行营业部等多家企业也连续多年向爱心家园进行捐赠。


“这是儿子一次未穿的衣服,请好好利用,别浪费”“这是女儿没背过几次的书包,希望送给真正需要的孩子”“这是九成新的羊毛衫,希望送给老人保暖”……捐赠者放下衣物后,常常会附上几句温情叮嘱。而受助者的反馈则更显珍贵:位于小昆山镇的一户家庭意外遭遇火灾,衣物尽毁,当他们领到爱心家园赠予的几近全新的衣服后感动不已,连连道谢;每逢社区助老活动,社区孤寡老人便早早守在窗前,盼望着志愿者的到来。“这一天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老人说,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手套、围巾、外套等衣物,还有关爱与陪伴……

从纯志愿“自负盈亏”到系统化运作,松江旧衣捐赠的十六年历程,折射出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色。而每一件旧衣物的循环,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更让善意在流转中生生不息。

■记者 朱颖宏 文

■文字编辑 周雨薇

■栏目责编 张小小 ■栏目主编 周样波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