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一起吗?”观众体验(01:41)

2月18日,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大型公共编织项目“编织,一起吗?”。作为继“线线相连”后的又一共创型项目,西岸美术馆邀请公众由户外走进室内,共同在美术馆中庭参与接力型编织艺术创作。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公共项目,皆是藉由编织中的“线”,将不同的人、不同文化与理念连接,也象征着创作过程本身的共享与共融。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大型公共编织项目“编织,一起吗?”,项目现场,西岸美术馆

两台移动织机,周围环绕着八台编织基站,西岸美术馆中庭俨然成为一个“常织常新”的空间。在这里,公众可以随时坐下,加入编织,由此从单纯的“欣赏者”转变为“共创者”,以合作的方式创作一段带有自己情感的织物。这是一场集艺术创作与社会互动于一体的共创体验,带来的是一种跨越陌生的联结、一份共享艺术的愉悦。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大型公共编织项目“编织,一起吗?”,项目现场,西岸美术馆

“编织,一起吗?”,编织起艺术与生活

据悉,“编织,一起吗?” 由法国建筑师兼艺术家艾米丽·克内(Émilie Queney)与蓬皮杜中心合作设计,是一个包含多台可移动织机和编织基站的大型公共编织项目。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美术馆中庭的任意地点进行编织,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织物。这一简单手工编织活动最初在法国北部进行,随后在巴黎蓬皮杜中心展开。如今艺术家将项目重新升级,在西岸美术馆得以延续,展现出跨城市与跨文化的凝聚力。


蓬皮杜中心公共互动艺术项目“跟我们一起来”+(2022年)©+Centre+Pompidou+–+Hervé+Véronèse

在西岸美术馆中庭,宽约10厘米的红色织料从上方源源不断地垂落,参与者可以根据11条定位柱将织料缠绕成形,形成具有纹理感的红色织带。与织机相比,周围的编织基站则提供了更多的创作自由。每个编织基站都配备了橙、黄、绿、蓝四色的单条织料,穿插、编结、组合……参与者可在网格上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各种图案。


“编织,一起吗?”,项目现场

无论是有经验的编织爱好者,还是初次尝试的参与者;无论是特地前来体验,还是路过加入其中,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乐趣,享受与他人共同创作的美好时光。从“指尖”到“空间”,每一根“线”通过编织动作交织并沉淀,随着参与者的加入,不断延展,赋予空间新的生命,也给予参与者对这一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源于这一兼具重复性与节奏感的手工编织,“舒缓情绪”成为参与者最直观的体验。来自深圳的包英丹在没有预定计划的情况下走进美术馆,随意地坐下,开始了编织。“明亮的红色、黄色、橙色,可以让人们来纾解城市工作中紧张的情绪。”或因为从事的也是艺术相关行业,包英丹对“空间”有极大的敏感度,在她看来,西岸美术馆的空间与织物有着架构上的契合。


Emily(右)和友人参与编织。

另一位应朋友邀请而来的外国友人Emily,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到了空间,她甚至想象“如果织物最终缠绕着中庭的支柱,让美术馆充盈着编织的色彩,那将太酷了”。作为手工爱好者的Emily,尽管曾经参加过一些编织课程,但此次来到西岸美术馆参与共创编织活动,还是让她感到十分不同。“当独自编织,你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半途而废,在这里,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想法共同努力。”Emily说。


“编织,一起吗?”,项目现场

虽然美术馆提供编织方法,但在现场,不少参与者也有着自己的发挥。编织或疏或密,或掺杂其他颜色的线,甚至自己创新编法……每个带着情感的参与者,让“美术馆”不再成为一种象征符号,而是用疏松紧密的不同,记录下编织的心境,也更广泛地诠释了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


“编织,一起吗?”,项目现场

美术馆与在地社群互动

在“编织,一起吗?”同期,“线线相连”第二阶段的成果也亮相于美术馆外立面,与中庭项目形成动态呼应。

作为西岸美术馆自主发起的大型编织共创项目,“线线相连”自2024年11月启动以来,集结了来自社区、志愿者、编织达人及社群的近200位公众。美术馆提供材料,他们在家中完成自己一平方的织物作品,再将作品寄回美术馆,并藉由美术馆的缝合连接,形成一件沉甸甸的大型共创作品,包裹起西岸美术馆建筑外立面及馆外公共设施。


西岸美术馆大型编织公共项目「线线相连」第二阶段,

通过将作品逐一缝合,第二阶段的成果已经成为美术馆外立面及周围树木的装饰。“一人一平方”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限制,允许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贡献出自己的情感与创意,最终形成一件巨大的群像艺术作品。这种自发性与集体性的结合,不仅展示了公众的创造力,也彰显了美术馆与社区之间的密切关系。


西岸美术馆外,江边的树和休息的凳子也被编织包裹。

从中庭的“编织,一起吗?”到装点建筑外立面的“线线相连”,“编织”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技艺,以其充满趣味、温度和情感的方式,邀请公众融入艺术空间。由此,美术馆不再是冷静的容器,而成为一个流动的现场——艺术从高墙中走出,在参与者的指尖下生长。


“编织,一起吗?”项目海报

近年来,关注“在地”,连接记忆与文化,也成为美术馆关注的话题。美术馆也以愈加开放的形式,向每个人敞开创作的空间,才能让每个人成为创作者,让创作过程的本身成为作品的价值,让每个人留下自己的印记。

注:“编织,一起吗?”将免费向公众开放至4月27日,项目期间,西岸美术馆将推出一系列编织工作坊及主题分享会,探讨艺术与社区的共生关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