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本文授权转载自“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吸引着无数求道者。在禅宗的历史长河中,神秀与慧能两位大师的对话,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公案。

神秀主张“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强调通过不断的修行和自省,保持心灵的纯净;而慧能则提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见解,认为人的本心原本空无一物,无需外求,只需顿悟即可见性成佛。这两句偈语,不仅是对禅宗修行境界的深刻阐述,也恰似教育场域中两种永恒的叩问:教育是日积月累的打磨,还是对生命本真的唤醒?

《哪吒》中的申公豹与太乙真人,以其截然不同的教育姿态,让这对千年辩题在银幕上鲜活再现。



拂拭与顿悟:两种教育哲学的千年对话

申公豹的修行如苦行僧般严苛。他教导敖丙时,将“拂拭”的功夫做到极致:龙族逆天改命的宿命论化作万钧枷锁,海底炼狱的暗流凝成训练场的刀锋。晨昏颠倒的修炼、分秒必争的突破,像极了现实中那些凌晨五点半在走廊背书的“小镇做题家”——他们以肉身凡胎对抗命运的标尺,用重复千万次的“擦拭”企图擦亮命运的铜镜。

这种教育模式充满悲壮感:当敖丙在生辰宴上因“修行不彻底”而露相时,恰如那些在考场上因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的寒门学子,他们背负的不仅是知识的重担,更是整个阶层跨越的集体焦虑。直到在《哪吒2》中,敖丙面对哪吒的质问:“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这是爹教我的道理。”他内心才开始挣扎,意识到申公豹的教育方式或许过于偏执。


而太乙真人的教育则充满“顿悟”的灵光。他纵容哪吒在陈塘关屋顶跳跃,在山河社稷图中撒野,甚至将混天绫火尖枪交予三岁孩童。这种看似荒诞的“放养”,实则是对生命本真的敬畏:当哪吒在山河幻境中参透“我命由我不由天”时,恰似王阳明龙场悟道般石破天惊。在《哪吒2》中,哪吒更是喊出了“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的铮铮誓言!这不仅是哪吒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太乙真人教育智慧的成果。太乙深谙教育的真谛——真正的觉醒从来不是外力雕刻的结果,而是生命在自由舒展中迸发的光芒。

这两种教育哲学的交锋,恰如中国教育史上的“朱熹格物”与“陆九渊明心”。申公豹的“拂拭”是匠人对璞玉的雕琢,太乙的“顿悟”是园丁对种子的等待。二者本无高下,皆是教育者必经的修行。


镜像与觉醒:师生关系的共生共长

教育现场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师生互为镜像的生命映照。申公豹与敖丙的“苦修者联盟”,太乙与哪吒的“逍遥派组合”,本质上都是教育者将自我生命经验投射到学生身上的精神传承。

申公豹的教育是刻刀与青铜的碰撞。作为千年未能晋仙的“豹族做题家”,他将生存焦虑化作严苛的修炼程式:敖丙背负的不仅是龙族复兴的使命,更是师尊未竟的仙途执念。这种教育充满古典悲剧的美感——就像古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为伊卡洛斯打造蜡翼,既是对飞翔的渴望,也是对坠落的恐惧。当我们看到敖丙在冰封陈塘关时眼中闪过的挣扎,便知这种教育模式的致命伤:它锻造出完美的工具,却扼杀了完整的灵魂。在《哪吒2》中,敖丙面对哪吒的真诚与勇敢,才开始觉醒:“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他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被师尊的期望所束缚,而应该追求自己的命运。

太乙真人的教育则是春风与种子的私语。他允许哪吒保留“魔丸”的暴烈,正如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哪吒在生辰宴上撕毁换命符,高喊“去他个鸟命”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少年的觉醒,更是教育者以生命守护生命的胜利。在《哪吒2》中,哪吒又霸气地喊出:“小爷是魔,那又如何?”这种教育充满存在主义的智慧:教师不是塑造学生的上帝,而是陪伴他们寻找自我的摆渡人。


有趣的是,在电影震撼人心的结尾处,敖丙与哪吒,两位主角最终挣脱了师尊强加于他们的镜像束缚,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自我超越。他们并肩作战,共同对抗那似乎不可战胜的宿命挑战,这一幕令人热血沸腾。尤为动人的是,敖丙毅然决然地背离了父亲的期望与束缚,没有丝毫犹豫地转身,坚定地踏上了与哪吒同行的道路。这一幕,宛如高考结束后,那些满怀激情与释放的学子,在撕碎的试卷中宣告着对教育“枷锁”的告别,他们终于迎来了自由翱翔的天空,得以亲手绘制属于自己的生命画卷,每一笔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渴望。


多棱镜与太阳光:教育者的包容哲学

每个教室都坐着无数个“哪吒”与“敖丙”。有人表面乖张不羁,内心却渴望被看见;有人看似沉稳持重,灵魂早已千疮百孔。教育的艺术,在于以多棱镜的智慧,照见每个棱面折射的光芒。

单一评价维度局限会让人偏执。教育若把对学生的评价简化为成绩单上的数字,有可能会制造出大量“单向度的人”:在教室是做题机器,在宿舍变成游戏狂魔,在家化作冷漠的陌生人。而太乙真人的高明,在于他读懂了哪吒“插兜耍酷”背后的孤独,“痞帅”面具下的善良——当学生为老师主动递上一颗润喉糖时,教育早已超越知识的传递,成为生命的彼此成全。

当代教育者应当修炼“山河社稷图”般的包容力:

容错的气度:允许哪吒式学生在试错中成长,正如蔡元培包容辜鸿铭的辫子;

破壁的勇气:帮助敖丙式学生打破认知茧房,像叶嘉莹先生用诗词唤醒囚徒;

共生的智慧:理解每个孩子都是多面体,如张桂梅既严格要求又深夜煮粥。

电影中,太乙用仙界美酒化解哪吒的戾气,申公豹以千年修为铸就敖丙的铠甲。现实里,真正的教育既需要拂拭的勤勉,更需要唤醒本真的智慧。在《哪吒2》中,哪吒面对强敌时的勇敢与坚定,以及敖丙的觉醒与成长,都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当我们在晨光中看着学生埋头书卷的身影,或许该时时自问:我们是在雕刻精致的雕像,还是在唤醒沉睡的巨人?

教育者的修行,终究要回到“菩提树”与“明镜台”的原点。申公豹式的勤拂拭,是匠人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太乙真人式的求本真,是智者对生命规律的敬畏。在这个“小镇做题家”与“佛系少年”并存的时代,或许最高级的教育智慧,便是以拂拭的功夫守护本真的可能——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既需每日忍受鹫鹰啄肝之苦,又要永远怀揣赠火于人的热望。

作者 | 王伟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光明社教育家”是《光明日报》旗下《教育家》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因思考而不同”为办刊特色,努力助推教育家成长。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光明社教育家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