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的票房战火,比电影中的西岐战场更为激烈。当饺子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摧枯拉朽之势斩获45亿票房、稳居榜首时,曾被寄予厚望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却仅以10亿成绩黯然收场。这部前作狂揽26亿票房的神话史诗,为何在续集中遭遇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滑铁卢?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曾以瑰丽的视觉奇观与扎实的群像塑造惊艳观众,姜子牙的仙风道骨、殷寿的权谋野心、姬发的少年成长,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东方美学的神话宇宙。
然而到了《战火西岐》,观众却发现“封神味”变了——原本平衡的群像戏被邓婵玉的“大女主”叙事挤占,姬发与邓婵玉突兀的爱情线让观众直呼“这不是我们认识的西岐少主”,而殷郊法相的特效粗糙、妲己戏份的仓促删减,更让影片显得支离破碎。
反观《哪吒之魔童闹海》,虽延续前作IP,却以更精进的叙事技巧重构经典:哪吒与敖丙的羁绊深化、李靖夫妇的情感张力,甚至新增的“闹海”场景,都让观众在熟悉的框架下感受到新鲜感。
两部续作的对比,前者迷失于自我颠覆,后者则实现了内核的传承与升级。
在创作逻辑上,乌尔善试图通过增加爱情线与女性角色戏份拓宽受众,却忽视了封神IP的核心魅力在于史诗感与命运纠葛。正如观众吐槽:“姜子牙的‘钓鱼计谋’本该是智斗精髓,结果全片最出圈的却是他躺平装死的喜剧桥段”。
而饺子导演深谙观众心理,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叛精神延续至新作,并通过更细腻的情感刻画(如哪吒与父母的关系)强化共鸣。
其实不只是乌尔善的《封神2》,无数备受期待的续作都曾陷入“高开低走”的怪圈。徐克版《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虽集结肖战与梁家辉,却因过度改编金庸原著遭书粉抵制。
《唐探1900》尽管票房冲至36亿,但“堆砌笑点、弱化推理”的争议始终如影随形。这些高开低走的电影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观众对续集的期待绝非简单的“更大、更多、更炫”,而是一份关于品质延续与创新平衡。
《封神2》的崩塌,一方面,前作粉丝渴望看到更宏大的神魔战争与更复杂的人物弧光,但影片却将重心转向争议性的爱情线,甚至被调侃为“《邓婵玉传》”。
另一方面,普通观众期待的视觉奇观也因特效赶工大打折扣,殷郊法相的塑料质感、水下打戏的物理穿帮,让沉浸感荡然无存。
更致命的是,路演从“创作分享会”沦为“粉丝见面会”,导演乌尔善对质疑的回避式回应,进一步激化了观众的不满。
反观哪吒团队,从点映阶段便通过观众调研调整叙事节奏,甚至在社交媒体发起“哪吒成长日记”互动,将观众纳入创作闭环——这种“共谋式”的创作姿态,或许才是续集成功的密钥。
当灯塔专业版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时,我们或许该追问:究竟什么样的电影配得上观众的掌声?
《封神2》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源于创作团队的“加法焦虑”。为了突破前作,强行塞入新角色、新支线,反而稀释了主线张力。而《哪吒2》则用“减法思维”打磨核心矛盾,即便引入新角色敖乙,也始终服务于主角成长。好电影从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对叙事密度的精准把控。
《封神2》的特效预算未必低于《哪吒2》,但前者将经费挥霍于华而不实的战争场面,后者却用“哪吒化龙”的震撼镜头传递冲破命运枷锁的情感力量。当技术沦为炫技工具,再华丽的视效也只是空中楼阁。
乌尔善在路演中面对质疑时的沉默,与饺子导演在采访中坦言“观众骂得对的地方我们一定改”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如今观众早已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渴望参与创作、表达观点。唯有放下导演权威,以谦卑姿态倾听市场反馈,才能让作品真正“活”在观众心中。
《封神2》的挫折,或许正是中国神话电影转型的阵痛。当观众用票房投票时,他们也在传递一个明确信号:我们不需要披着东方外壳的好莱坞式大片,而是真正扎根中国文化肌理、兼具艺术追求与商业智慧的作品。
对乌尔善而言,第三部的创作已无退路——精简叙事主线、重塑群像魅力、补足特效短板,或许能挽回颓势。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重拾拍摄《寻龙诀》时的冒险精神:不被资本绑架,不为流量妥协,让封神故事回归“人神共生、善恶博弈”的宏大命题。
当银幕上的神魔褪去光环,唯有真诚与敬畏,才能让神话真正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