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如果非要给这天的新闻热搜榜找个主题的话,恐怕得是“用工市场怪现象”。密集曝光的用工市场新闻事件,共同指向一个社会现实,那便是我们的用工市场生病了。



近年来,“35周岁魔咒”一直是悬在中国上班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有的时候,“存在”的背后固然有其现实原因,但这绝不意味着“存在即合理”。就拿“35岁魔咒”来说,这是反映无数用工方将中年员工视作拖累并无情抛弃,这一现实“存在”的冰冷词汇,其背后凝结了无数上班族血泪。这一社会现实的背后,确实有其时代背景:就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同时劳动力相当充沛,各种因素下,让企业在用工市场上拥有了极大的话语权。但是,这种完全站在生产利益角度上,将有血有肉的人作为生产耗材使用的模式,本质上是对人的一种物化,这种社会“存在”显然并不符合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方向。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国家在不断发力,推动打破35周岁的魔咒,只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除这三尺之冰也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当用工方是企业时,尚且还能用经济学来解释。毕竟,企业逐利,愿意牺牲部分自身声誉,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也无可厚非。不过,当用工方是政府单位,招聘岗位是环卫工时,也跟风要求“限35周岁以下”,如此决策就令人匪夷所思了。第一点,政府部门并非如企业那般是单纯利益驱动的机构,还肩负着匡扶社会公平公正的责任,在招聘“环卫工”这种岗位时,跟风“限35周岁”这种逆时代潮流操作,首先就不符合政府部门的定位,容易引发公众负面情绪,其次是政府部门作此决策,相当于为“35周岁魔咒”正名,容易对企业产生示范效应。而且,如此决策,竟会事发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辖区,更是令人深感意外。



第二点,“环卫工”开始卷起年龄,这件事也侧面证明了,当今社会上的青年待业群体是有多么庞大。或许,做出环卫工招聘“限35周岁以下”决策的领导,正是考虑到了年轻人的失业问题亟需解决。但是,相关领导显然忘记了,“环卫工”岗位本身是带有一定社会保障性质的:如在大多数人所认知的,环卫工岗位门槛不高、薪资也同样不高,但正是这样一份工作的存在,让很多没有一技之长的大爷大妈,得以在城市里面糊口。石破天惊的“限35周岁以下”要求,将最急需“环卫工”岗位的大爷大妈们无情拒之门外,直接颠覆了“环卫工”的社会保障性质。只能说,领导们拆了东墙补西墙,拆昏头了,连“环卫工”岗位设置的初衷都忘记了。



今天第二件登上热搜榜的用工新闻,是“好利来通报表扬员工连续工作29小时”,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榜首位置。舆论对此事件的看法有些分裂:有些人认为如此用工过于极端,严重不利于员工身心健康;有些人则不置可否,认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企业愿意给钱,员工愿意加班,没有问题。其实,这个事件的最大问题点并不在其本身,而是在于其所揭露的社会现实——如果允许的话,企业是真的会鼓励员工不顾死活加班。当然,好利来作为享誉全国的企业,自然会给予加班员工相应的福利。但是,这种“极端加班”之后,企业选择“通报表扬”,那就是企业做的不对了。



第一点,员工“极端加班”之后的福利,只对应了加班时长来进行的补偿,可能稍有上浮但不会很多。但是“极端加班”对于员工而言,除去牺牲休息连轴转工作这种付出之外,还在严重透支的身心健康,极大增加了猝死的可能,这项付出是隐性的,企业方面不会有任何补偿,后果由员工的家人以及社会却会承担,所以企业有“通报表扬”的动机。第二点,好利来的员工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足够符合法律法规,但是好利来作为行业龙头,通报表扬“员工连续29个小时”,大概率会在业界形成一种带头示范作用,并引来一批业界中小企业跟风效仿。至于这些跟风学习“先进”的企业们,能否在鼓励员工加班的同时补齐员工的加班费,就相当令人存疑了。所以,“好利来员工连续工作29个小时”这件事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通报表扬”所带来的涟漪阵阵。



无论是“35周岁魔咒”还是通报表扬“极端加班”,这种事情的存在,都在证明着,我们的用工市场生病了,很严重,保障劳动人群权益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监管都亟需加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