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常觉得我对祁县不熟,这种不熟不是陌生,而是单纯的“不注意”。我们对所有事物的认知都来自于观察,但面对自己本该接触最多的家乡时,反而会因为一种“自家的傲慢感”而不耐烦,以至于对家乡产生偏见。尤其是时间长了,对它的认知总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思维固步自封。
我不能再这样,所以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像个新客一样仔细观察我从小到大生长的环境时,才发现它是如此特别,我开始重新认识故乡。
火车站
由于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所以铁路历史很早。祁县火车站始建于1933年,属于同蒲铁路的一个站点。火车站广场上有一座祁奚大夫的雕像,我小时候对此印象深刻,长大后经常坐火车,反而容易忽略它的存在。祁奚大夫应该是祁县这片土地上第一个统治者,是祁县2500多年历史的开端。
小时候交通不便,每每去骑自行车去外婆家,总要经过一段铁路。暑假经常住在外婆家,每天早上都能听到火车轮子在铁轨驶过的吭吭声。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神奇,我们每次从铁道中间穿过,都先遥望一下远方有没有火车。我在成年之前几乎没出过祁县境内,却经常看到火车的身影,火车呼啸而去的方向对我而言遥远而神秘。
现在不可能再穿行铁轨了,小路没了,必须走立交桥,一切都规范起来。小时候觉得外婆的村子好远,长大后发现踩油门只需要几分钟即可到达。可是外婆早已不在,我孤单伫立在村口又有何意义,童年的豆奶粉现在还能买到,但我们已经没有了暑假和暑假里的那间老房子。
昭馀广场
过去的广场很繁华,四围商铺都是“李宁”“匹克”“鸿星尔克”这种品牌店,现在觉得这些品牌不起眼,对十几年前的我们来说,却如同大牌。同学之中能穿这些一二百、三四百块钱的鞋子,那家境可谓优越了。
现如今,老广场更像一个适合老年人闲坐溜达的公园。周边商业逐渐落寞,附近新建的中汇广场成为祁县县城新的CBD中心,入驻了金店、肯德基、超市、电影院等等。
然而现场商业还是后劲不足,市场太小,可持续下去的商铺类型太少。过去县城存在大量卖服装的店,现在大多纷纷倒闭,只剩下不多也只是勉强维持。
老广场平常也人少了,只有春节的时候最热闹。各种卖小吃的,摆摊摊的,小孩们在这里玩得很开心,大人们就有点意兴阑珊了。
过去,我总觉得县城只有两三条街。现在却惊讶地发现县城大了很多,有不少新建的高层住宅和公园,道路整洁宽阔,居民生活半径扩大许多,城市面貌变化很大。
古城与大院
祁县昭馀古城是一座被低估的宝藏,尽管我青少年时期经常在古街上游走,当时并不感觉特别。今年我一个人静静缓缓欣赏观察之后,发现祁县古城真好,保留着百年来的原始建筑风貌,没那么商业化,很安静,很有松弛感。
我觉得祁县古城四条大街交叉口的抹角楼是整个古城街道两侧建筑中的精品。而且它至今都作为商铺在实际使用中。
古城里有一座渠家大院,其主人代表是清末爱国晋商渠本翘。在当时,县城的渠家与东观镇的乔家在商业地位上是并驾齐驱的,渠家的院子也修得挺好,现在的景区只是当年的一小部分。
我小时候没去过乔家大院,但去过渠家大院,那时候门票才5块钱,现在对外售票挂牌价是35元。如果您是坐火车来到祁县,时间不充裕,在县城里看看渠家大院也不错。乔家大院相对而言距离更远,而且票价昂贵,115元一人。虽然我自己是祁县人,但我不护短,相比国内很多景区,我打心眼里觉得乔家大院115元的门票定价有些虚高。
玻璃博物馆
祁县是中国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与出口基地,巅峰时期有几百家玻璃厂,一多半祁县人可能都接触过玻璃厂,甚至有的小孩童年可以说是玻璃堆上长大的。
我自己也在玻璃厂里打过工,当时的车间还是火炉烤制,又热又辛苦,而且灰尘很大,一个班下来,鼻孔里都是黑的。据说现在大多数厂里都改成电炉了,工作环境变好了许多。
我小时候,经常能在祁县看到外国人,他们都是来玻璃厂参观与谈合作的客户,有的脖子上还挂着照相机。现在交通发达,反而很难看到这种景象了,这也侧面反映出:祁县没落了,二三十年前,祁县的经济地位远胜现在,是人们自豪的富庶地区,也因此,当时大多人都留在本地生活,没有形成外出打工的风气。
说回到现在,如果您是外地人,来祁县只是旅游一下,那么玻璃艺术博物馆也许可以一看。这个博物馆就在县城,不需要门票。
我也去过两次,说是博物馆,其实更像是一个大展厅。这里存放着非常多精美的玻璃器皿,其华丽程度绝对令你吃惊。除了艺术展品之外,还有部分玻璃制品是有标价的,游客可以自行选购,贵的上千上万,适合富豪收藏。便宜的十几块钱,普通人毫无压力。不买也行,纯当逛展。
祁县特产
玻璃器皿就是祁县的工业特产,除此之外就是农产品和食物。
农产品方面,祁县酥梨比较有名,也是地理标志产品。我们那边很多村庄从前都以种梨为营生,有个叫修善村的地方每年还会举办梨花节。
我小时候经常吃梨,雪花梨、酥梨都非常好吃,咬一口汁水满溢,特别甜。我家院子里也曾有一株雪花梨树,每年春天的梨花特别美丽,夏天果子一点点变大,秋天我就在树下摘梨吃。
除了梨子,祁县的峪口嘎啦苹果也比较有名。高中时宿舍里有个同学家是峪口镇的,周末返校时就给我们带二三十斤旮旯苹果,又甜又脆,老好吃了。现在嘛,可能比较难以遇到像以前那样正宗的。
食物方面,祁县的擦圪斗比较有意思,是一种面食,可以尝尝,但非景区附近外不好找到。二十年前,人们去县城逛街,都讲究中午吃完削面。但不知为何,现在卖削面的少了,县城里的小餐馆也越来越缺乏本地特色。
祁县比较特色的还有卫生肉,其实就是蛋卷蒸肉,过年的时候很多家庭都会自己蒸制,在本地的饭店里上事宴的时候,通常也都有这道菜。
除外之外,就是贾令熏肉和耐咬咬比较有名。熏肉肥而不腻,唇齿留香,很适合做下酒菜。耐咬咬是祁县人从小吃到大的一种饼子,比较干,两面鼓起,中间是空的,饼皮里面有茴香。直接吃、或者夹肉吃,都特别香,而且很耐饿。
类似油旋儿之类的饼,我可以在外地找到相似的,但耐咬咬这东西,真是祁县独有,出了祁县从没见过,我每次回家,都喜欢带一兜子回去当作副食吃。
其他
现在盘点起来,觉得祁县也挺大的,虽然只有不过25万人口,但各个乡镇都各具特色。我也有很多并没讲到的,例如国宝级古建筑祁县镇河楼、例如昌源河湿地公园、例如祁县著名的六曲香白酒和小磨香油、例如祁太秧歌、例如春节期间的社火文化和九曲黄河阵等等。
祁县历史上人杰地灵,尤以文学方面很出色,唐代大诗人王维、温庭筠、《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等等都是祁县人。祁县至今每年还会举办“王维杯”诗歌大赛,有不少文学爱好者积极参赛。说来惭愧,我自己从未参与过。
祁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晋商故里,是玻璃器皿之都,是酥梨之乡,是25万人的家乡,也是我的家乡。谦谦君子三晋地,温润如玉祁县城。风吹不散热爱,花染不透乡愁,我自己写到这里,心里特别感动。
感谢大家阅读这篇文章,也非常欢迎大家能来祁县做客。
如果你能关注我,那可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