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逐浪

黄金市场,正在上演一场“冰火两重天”的戏码。

2025年开年,黄金牛市再度起航,短短不到两个月,国际金价已累计涨近11%,3000美元关口近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是金饰价格也水涨船高,逼近900元/克。

金价节节攀升,消费者的购金热情也彻底被点燃,多家银行金条“卖断货”。然而,在繁花似锦的局面之下,黄金珠宝企业们却备受煎熬。成本攀升,叠加金饰销售遇冷,让黄金珠宝企业们的业绩集体承压。

危机之下,黄金珠宝企业们该如何扭转颓势?这一波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金价涨“疯”了,周大福们却笑不起来

自2024年以来,黄金珠宝企业们的日子一直都不太好过。

在二级市场上,黄金珠宝企业们遭遇了滑铁卢。2024年全年,周大福股价累计跌近39.5%,六福集团下跌27.4%,周生生跌23%,老凤祥跌19.1%。

股价低迷的背后是黄金珠宝企业们不断下滑的业绩表现。1月22日,周大福发布的主要经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第三财季集团零售值同比下降14.2%,其中中国香港、澳门及内地市场的零售值分别下降13%和20.4%,延续了中期财报的颓势。

此前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在截至9月30日的半年内,周大福营收同比减少20.43%至394.1亿港元,归母净利润骤降44.4%至25.3亿港元,黄金首饰类产品营业额更缩水21.6%。

周大福解释称,金价剧烈波动导致消费者持币观望,短期内压制销售,不过婚庆、礼品等刚性需求及高工艺产品仍具市场韧性。

周大福也并非个例,同在港股上市的周生生、六福集团等企业同样陷入困境:周生生中期营收同比下滑12.98%,净利润同比下滑36.41%;六福集团中期营收同比下滑27.22%,净利润同比腰斩,降幅达53.91%。

A股市场的老凤祥和周大生,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下滑15.28%和13.49%,净利润分别下降9.6%和21.95%。

同时,黄金珠宝企业们开启了关店潮,曾经的高速扩张转向战略收缩。数据显示,周大福的内地门店数量从2023年末的7501家锐减至2024年12月末的7186家,净关闭315家门店。

不过,关店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可能会导致周大福们的业绩进一步下滑。

也许这也是券商投行们在看衰它们的理由之一。近来,中金将六福集团的目标价格下调15%至16.56港元,花旗将其目标价格下调23.4%;里昂将周大福目标价下调至8.2港元。

黄金投资 迎来 蓝海,金饰消费 陷入寒冬

从行业层面来看,周大福等品牌业绩表现欠佳的动因,在于金条投资需求与金饰消费需求的显著分化。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金条和金币投资总需求达336吨,较2023年增加20%,是2013年以来最强劲的年度表现。

但金饰需求却有所减少,2024年全年中国市场金饰需求总量为479吨,较2023年减少24%,而金饰总价值为2615亿元,同比下降7%。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黄金的“投资属性”压倒了“饰品属性”。相较于直接购买昂贵的成品黄金首饰,现货黄金因其保值和投资属性更受青睐。“新浪眼”近日发布了一条微博小调查,有接近500人参与。调查显示,在买了黄金的年轻人中,有超过57%的人赚了,有19.8%的人亏了,剩下23.2%的人基本持平。

这一市场行情变化,也催红了另一门生意——打金。

年轻人“淘金”热情颇高,但高昂的价格却让他们望而却步,于是“打金”这种经济实惠又能彰显个性的服务便走红起来。

在蛇年春节期间,网红“打金老王”就收到了全国各地的订单,要求制作哪吒的乾坤圈金手镯,从30多克到100多克,从空心款到实心款,他一共制作了100多条。

人们选择打金而不是直接购买黄金饰品的另一原因,是品牌黄金饰品的品质,难以匹配其产品溢价。

去年1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2024年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

本次总计公布273批次产品抽查情况,不合格产品有21批次。周大福、中国黄金、六福珠宝、百信珠宝、鑫顺缘等知名黄金珠宝品牌的部分产品在不合格名单之列。

截至2025年2月17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周大福的投诉有5413条,周大生的投诉有2700条,六福珠宝的投诉有2341条。


高价而低质,并非经商的长远之道,更何况市场前景也不容乐观。

世界黄金协会在2025年中国黄金市场展望中表示,中国市场金条和金币需求有望保持强劲态势,金饰需求将持续下滑,只是降幅有望收窄。

金价远未到拐点,老字号需重新出发

黄金的价格是否会持续上涨?无论黄金持有者还是持币观望者,都在关心这一问题。

Wind数据显示,近来有超过30家券商发布了超过90篇黄金相关研报。

整体而言,多数分析师在中长期仍看涨黄金,其中中信和国泰君安坚定看多2025年的黄金。不过,也有一些分析师警示风险,称黄金短期内可能面临筑顶。

华泰证券宏观首席经济学家易峘认为,“虽然短期多重因素驱动下,黄金强劲升值后可能面临震荡,但黄金升值趋势的拐点远未到来。”

不只是券商看好,全球各央行也在狂买黄金。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央行购金量连续第三年超过1000吨,达到1045吨。

2024年11月,中国央行在暂停购买黄金6个月后,重新增持黄金,当月增加4.97 吨黄金储备,全年累计增持44.17吨,黄金储备达到2279.57吨,位居全球第6位。自此开始,中国央行连续三个月增持黄金。

金价继续攀升的前景,悬念似乎不大。然而,这在未来却会让黄金珠宝企业们的处境雪上加霜,毕竟金价上涨,成本也会上升,同时还会抑制金饰的需求。

中国的珠宝品牌过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验、商业逻辑正在被时代抛弃。要穿过红海市场,黄金珠宝企业需在“差异化”和“原创性”上下苦工,更要跳出“卖材料”逻辑,转向“卖服务”与“卖信任”。

或许只有这样,这些老字号才能在新时代中活得体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