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后的第一次出游,献给了乐山。动车上,听到邻座讨论:“我们到了先吃啥子?钵钵鸡还是跷脚牛肉?随便,不得行,你必须选一个……”看到大家都是轻车简从,一副游客打扮,估计都是来寻吃的。
我也差不多。不过我报了一个团,参加一场“旋寻春景峨山下,不枉嘉定二月天”的导赏之旅。朋友感到惊讶,怎么还报团啊?那不是老年人才需要的吗?哈哈,这就是有所不知了。
导赏人鹏哥,活跃在成都乐山两地的文旅达人。作为职业城市导赏人,去年,他还获得了“2024成都生活美学大赏·年度十大人物”。他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带人们深度探索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所以这趟逛吃之旅,就多了一些文化味道。到了以后,发现这个团加上鹏哥,一共只有3人。看来,大家都还没有从春节的气氛中恢复过来。鹏哥说,今天你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妥妥的定制游。
01/
乐山文庙,弦歌犹在
第一站是乐山文庙。文庙始建于唐代,清康熙年间重建,后经多次修缮,成现在的模样。乐山文庙规模不算大,但配置完整。山门外有一个泮池,泮池上是状元桥。在古代,只有考中功名的人才有资格从桥上走过,所以我们就只能远观一下。泮池旁的宫墙上,爬满榕树的根系,密密匝匝,像一把洒开的扇子。
·文庙前的状元桥与泮池
文庙的大门在侧面,一到门口,我们都“哦”了出来,门上挂着两块匾,左边:乐山文庙博物馆;右边:国立武汉大学旧址。原来抗战西迁的武汉大学就在这里。以前只在书里读到过那段烽火岁月,现在身临其境,弦歌之声仿佛犹在。鹏哥说,很多城市都有文庙,之所以带我们来这里,就是因为武大西迁的那段历史。
·乐山文庙正门
文庙内有武汉大学西迁纪念展。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武大第一批师生600余人从武汉乘船入川,学校还为经济困难者,发放了15元旅费。入川以后,整个乐山城都散落着武汉大学的机构。文庙成为文学院、法学院的教学场所,图书馆和校长办公室也在这里。
·武汉大学西迁纪念展
大成殿旁的两座阁楼,是法学院和文学院的办公室。阁楼下的东西两庑,是文、法二学院的教室。教室场地有限,仅能容纳30~90人。教室拥挤昏暗,图书馆人满为患,好在乐山茶馆多,教室容不下,学生们便到茶馆里用功。
乐山时期的武大,聚集了一大批学术大家,朱光潜、叶圣陶、程千帆、王铁崖、苏雪林……可谓群星闪耀。学生们在战火中读诗经、济慈、雪莱、华兹华斯,研究科学、法律与经济。齐邦媛第一次见朱光潜,就是在文庙大成殿上。几十年后,她在《巨流河》里,描述了那段艰苦而难忘的时光。
·武大乐山时期,学术大家荟萃
上朱光潜的“英国诗歌”课,图书馆只有6本课本,分配给男女生各3本,轮流按课程进度先抄诗再上课。齐邦媛回忆,朱光潜用英文读到“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时,竟流下了眼泪。
“他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也许,在那样一个艰困的时代,坦率表现感情是一件奢侈的事,对于仍然崇拜偶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件难于评论的意外,甚至是感到荣幸的事,能看到文学名师至情的眼泪。”
·棂星门
乐山盛产红砂石,文庙大量运用红砂石做建筑材料。那些风化的红砂石使文庙更显沧桑。大成殿里,供奉着孔子及孔门四圣十二哲像。一米多粗的金丝楠木支撑着大殿。上一次看到这么粗的金丝楠木还是在北京十三陵。
文庙游客不多,颇为安静,随手拍下一张照片:拱门、琉璃瓦、红墙、蓝天、树木、人影,结构出一种穿越的氛围感。
·当年的武大校长办公室
02/
拱宸门,连接点
乐山市区隔几百米就有一个货真价实古城门。从文庙出来,穿过桂花楼巷,就来到一段古城墙上,这是乐山保留最宽、最完整的一段古城墙。城墙依然是红砂石筑成,长满青苔杂草,石头已经风化,还能依稀看出箭垛。这种以红砂石“刊山为城”的城墙,成为嘉州古城的一大特色。
·乐山明代城墙
乐山城墙建于明清时期,分为内城墙和外城墙。目前,内城墙尚存约3000米,外城城墙尚存约500米,共保存了8座城门。我们很幸运,看到了拱宸门、人和门、平江门,路过了已消失的高北门。
·乐山古城墙之拱宸门
其中,拱宸门是一处承上启下的连接点。
拱宸门之上,是陡峭的九龙山,山上有一处重要遗迹:龙神祠。龙神祠本是祭祀龙神赵昱的祠堂,也是九龙书院所在地,抗战时期,成为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可容纳400名学生住宿、自修。现在,这里是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
龙神祠内,有一艘小船,船上立着“明诚弘毅,勉成国器”八个大字。“明诚弘毅”是武大的校训,“勉成国器”是教务长朱光潜给毕业生的题词。
站在龙神祠上,可以远眺岷江。当年夏天的夜晚,武大学生们在这里自修,停电了,他们就到阁楼上抽烟,看江面上闪电劈下,于电光火石间思考着战争的走向,国家民族的未来。
作为当年青年学生的生活场所,龙神祠现在被打造成一个青年文化艺术空间。经常举办读书会、学术讲座、话剧表演、艺术展览等活动,正如当年武大的学生社团一样青春多彩。
拱宸门现在依然有通行作用。古时候走出门,就是城外头,门内是顺城街。这条街大约600米,咖啡馆、民宿、茶馆、甜品店遍布,街上坐满了喝咖啡、晒太阳的人,可以称作乐山的“玉林路”。
我们在一家“张漂亮咖啡”坐下来,点了一杯甜皮鸭咖啡。咖啡外挂了一片“鸭皮”,油光欲滴。大家都很好奇,鸭味从何而来?老板介绍,这是乳扇,刷了甜皮鸭同款麦芽糖,cos甜皮鸭的味道,所以先吃甜皮,再大口喝咖啡。好的,手机先吃。
·甜皮鸭咖啡
榕树遒劲的根系盘踞在拱宸门上,城门下车来人往。呷一口甜皮鸭咖啡,看天上浮云流动,眼前似乎闪现着当年的光影——武大学生从龙神祠下来,穿过拱宸门,在顺城街喝茶自习,谈论国是;城门外,大佛庄严,岷江奔流。
03/
看崖墓,知生死
走过岷江大桥,来到江对岸的乐山大佛景区。我们不看大佛,而要从景区外围,去探寻汉代崖墓。这个位置比较隐蔽,有人因找不到入口而返。有导赏在自然轻车熟路。没走几步,就看到崖壁上的石刻: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柿子湾崖墓,公布时间1956年。
这片崖墓,当年营造学社也来看过,曾荒草丛生,非常难走。鹏哥带了探照灯,本还想带一把砍刀来开路,不料脚下已铺好条石板,崖墓前的空地也清理得很干净。于是,一路轻松地挨个看过去。
·鹏哥(胡鹏),职业城市导赏人
崖墓是汉代流行的凿山为室、仿生人住宅的墓葬形式。多分布于南方﹐以四川地区为最。乐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的汉代崖墓数以万计。
汉代人崇尚“向死而生”,人们为营建人生的最终归宿,不遗余力。按当时的生产力推测,10个人开凿10年,可开凿一座中型崖墓,而大型崖墓,可能穷尽一生。
崖墓的格局,有点像现代的单元房。墓室前是一个享堂,类似公共空间,有各种图案装饰;然后是数十米深的洞穴,里面再隔出各种侧室。一个家族的人,分家别院地埋在一起,同穴而居,又边界分明,汉人对身后事的安排,颇具现代感。
探照灯照着一尊佛像造像,头顶光环,手持衣襟,这是我国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之一,对研究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途径,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已经风化的汉阙
许多崖墓都有汉阙。汉阙的修建是有规定的,贵族才有资格修双阙。但为什么乐山的崖墓常见到双阙?在鹏哥看来,答案就一句话:天高皇帝远。
·千骑夜游图
崖墓内的许多石刻风化了,但仍有一些清晰可见。一座墓室的享堂右侧有一副“千骑夜游图”,刻的是主人生前夜游的场景。马车、随从、宴饮场景都相当完好。左侧的图画风化严重,内容已不可辨。据学术论文所知,这是一副“荆轲刺秦图”。汉人尚游侠,也不是没有道理。
崖墓外,有一些现代的砖头,还有一些凿洞,大概之前有人居住过。鹏哥说,宋人就喜欢住这种地方,他们把崖墓称之为“神仙洞”,认为住在里面可以羽化升仙。民国年间还有人住在里面。“因为冬暖夏凉,有点像神雕里的活死人墓,哈哈。”
04/
吃豆腐,走夜路
看完崖墓,去吃西坝豆腐。这家店叫杨氏西坝豆腐,在五通桥区冠英镇杨家街,距乐山市区11公里,打车大约20分钟。可能时间较晚,店里没什么人。
店面很古朴,墙上贴着手写告示:美食需要时间!菜单也是手写的,光豆腐就有:麻婆豆腐、脑花豆腐、咸黄豆腐、灯笼豆腐、珙桐豆腐、绣球豆腐、熊掌豆腐、葵花豆腐等十几种,名字非常优美。老板说,还有很多没有写上去。可惜我们人太少,吃不了豆腐宴。
一顿下来,颇为惊艳的一个菜是咸黄豆腐,用咸蛋黄cos蟹黄,味道几无差别。雪白的豆腐,金色的蛋黄,再加一撮青翠的葱花,味道和品像都相当美。
突然发现乐山美食的一大窍门:cos,即仿制。仿制不是模仿,而是创新。在一次次的cos中,美食不断蝶变。难怪乐山那么多好吃的,创造力是关键。
吃完豆腐,沿着杨家街散步,街道很安静,像老家的小镇。突然发现天空中有光点,大家说可能是飞机,哦,不对,这里也有,那里还有,是星星!
很久没有见到过星星了,大家都很兴奋,于是决定走一走夜路。恰巧这段路没有路灯,鹏哥的探照灯就派上了用场。
我问鹏哥,导赏这个事,可以一直做下去吗?
“可以做成终身事业啊,但是做不大。做大就变了,跟导游没什么区别。城市导赏不同于传统导游,它把一个城市当成一个博物馆来讲,更注重主题性、本土性和文化分享。今天的导赏也有很多即兴发挥,一半以上是没有讲过的内容。”
大家对今天的行程很满意,逛吃结合,松紧适宜,纷纷表示,乐山是个好地方,下次还来。
● ● ●
编辑丨Rain
摄影丨Rain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红书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