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至上的娱乐时代,《演员请就位》第三季以犀利的姿态回归,不仅揭露了影视行业的乱象,更以严苛的专业标准和深刻的行业反思,试图为困境中的演员与市场找到一条破局之路。这档节目看似充满争议,实则是一场对行业生态的“外科手术”,通过导师的坚守、赛制的革新与演员的挣扎,揭示浮躁背后的真实。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作为2025备受瞩目的演技类综艺,《演员请就位》第三季(以下简称《演员3》)自2月14日首播以来,便凭借其导师阵容和直击行业痛点的节目设置,迅速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在流量至上的娱乐时代,《演员3》以犀利的姿态回归,不仅揭露了影视行业的乱象,更以严苛的专业标准和深刻的行业反思,试图为困境中的演员与市场找到一条破局之路。这档节目看似充满争议,实则是一场对行业生态的“外科手术”,通过导师的坚守、赛制的革新与演员的挣扎,揭示浮躁背后的真实。
导师坚守:
以专业标准筑起行业底线
导师阵容是《演员3》的灵魂。陈凯歌、章子怡、惠英红、吴镇宇等资深影人,以“想入席,先入戏”为准则,用严厉的点评为演员划出专业红线。例如,面对杨子饰演的西门庆——一场被观众戏称为“油腻行为艺术”的表演,陈凯歌直指其“在系统规则之外”,章子怡更直言“太吓人”,当其面对未经过系统学习演员的表演时,甚至质问“这叫表演吗?”这种不留情面的批评,恰恰是对行业底线的一次次重申。
章子怡在节目发布会上强调:“学艺先学礼,学武先学德”,呼吁演员摒弃浮躁,回归对职业的敬畏。导师们不仅传授演技,更传递价值观:表演不是流量的跳板,而是需要“一万小时定律”积累的严肃事业。这种坚守,让节目始终保有艺术引领的底色。
除明星导师外,《演员3》节目引入制片人的“行业评级”角色,让演员直面市场的选择。制片人杨晓培从商业价值、市场潜力等维度对演员进行评估,这无疑增加了节目的残酷性。在节目开场,杨晓培就与惠英红以六大严酷的拷问,揭露真实行业生态——“拒绝剧本经历”“低分作品”“无代表作”,都是制片人在衡量演员选角时的维度。
当最后一个问题“谁有过被换角的经历”一出,在座演员全部起立,面对这一幕,导师既感心疼也觉欣慰,只有严厉的批评,才能敦促演员认清自我、不断向前。
“演员永远在被选择”“演员很难不被某些因素裹挟”……这些无奈又清醒的回应,是演员们下定决心,迈出舒适圈的第一步。
在节目设置上,这种残酷性促使演员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从而激发他们的危机感和进取心,资深的导师既是演员行业乱象的一面照妖镜,让流量与借口无处遁形,也是最佳助力,帮节目、乃至行业中的年轻演员们重建演技评价体系。
行业审判:
撕开流量裹挟下的乱象
目前,观众审美不断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随着短视频等媒介形式的崛起,“速成演员”、“网红转型”等现象屡见不鲜。《演员3》的舞台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的阵痛与转型需求,暴露行业深层问题——基本功不足,想入席,却难以入戏。
首期节目中,知名演员惠英红与制片人杨晓培抛出“谁整过容”的尖锐提问,揭开了演员生存的残酷现实:外貌焦虑、市场偏见、职业瓶颈。而部分选手们的尴尬表演更是将行业“速成文化”与基本功缺失的痛点暴露无遗。
本想借导师经典作品台词引起注意,却因“盲人算命摊主如何察觉面前有两个人”被识破,小聪明之余却没有确立清晰的人物设定;嘶吼、争吵、大哭也成为吸引导师目光的“流量密码”,却被陈凯歌直指“尽管许多演员对演疯子情有独钟,却演的并不疯。”
“表演不是唯恐不用力。演员有时是内心充沛,却表现的举重若轻”,面对这一现象,陈凯歌也作出解读,认为年轻演员们正是因为生涩的表演经验、竞技的赛制压力,呈现出了更加努力甚至“过头”的演技。
通过真实呈现这些乱象,《演员3》让观众看到:被流量裹挟,演员的艺术价值终将被吞噬;而安静、真挚的表达,也终会让“角落的遗珠”翻身入席。
在3度气温下穿着单衣举牌乞讨的宋伊人,凭借一句“我不识字”的随机反应、与眼神中的画面感,被章子怡收走简历;在街角饰演被霸凌女学生的杨雨潼,用一个小鹿般的清澈眼神,让导师看到她专注、安静的一面。
面对学员们对导师气场太强的评价,她们却用演技感受到导师真情的对戏,杨雨潼聊到,“入戏的瞬间,感觉章子怡就像一个善意的姐姐,用心疼的眼神看着你。”
通过一线导演、演员的专业视角,《演员3》明确划出了演技与流量的界限,希望博眼球的演员被勒令安静、缺乏基本功的演员瞬间出局,这无疑为整个行业树立了职业的评价体系。这种回归本质的态度,也是对促进影视创作提质增效,推动影视高质量发展的呼应。
破局尝试:
赛制革新与演员成长的双向奔赴
《演员3》的革新之处,在于将“真实生态”与“破局路径”相结合。节目首创“表演之城”环节,要求演员在民国街景中即兴创作,考验其临场反应与角色塑造能力。这一设计既暴露了多数演员的短板,也让少数实力派(如张百乔、宋伊人、杨雨潼)脱颖而出,形成鲜明对比。
而对争议学员的“改造实验”,如杨子在发布会中声称“这对我是碎掉重建的过程”,尽管其表现仍被诟病,但节目试图通过导师的批评与自我反思,为这类演员提供重塑的可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节目“赛道”概念的引入。通过50个市场调研赛道,节目帮助演员直面职业定位的迷茫,例如张嘉元选择“清爽男大”赛道却因基本功不足遭质疑,恰恰反映了偶像转型演员的普遍困境。这种赛制不仅是对演员的分类指导,更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回应。
《演员3》的争议,本质是娱乐性与专业性的博弈。陈凯歌强调:“专业标准是唯一且至高无上的”,导师们的严苛点评与赛制的创新,均指向一个目标——让演技回归核心,让行业看到“破局”的希望。对观众而言,这档节目无异于一扇审视行业的窗口。它警示我们:唯有重建专业标准,才能让演员真正“就位”。
《演员请就位3》或许尚未完美,但其勇气值得肯定。它不回避行业的丑陋,也不放弃对专业的追求。正如章子怡所言:“来这不是为了厮混,而是为长点真正的本事,演员不要怕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奖赏。”
当导师的坚守、赛制的革新与演员的成长形成合力,这档节目或许真能成为行业的一记警示——不入戏者,终将离席;而愿为艺术躬身者,终将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