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台湾连长决定冒死游回大陆,临出发前命令士兵不得外出,还告诉哨兵有演习,如收到有人海中逃离消息,绝不可以开枪。
这位台湾连长名叫林正义,当时正驻守在金门马山波音站前哨,是个硕士研究生,他家境优渥,父母健在,夫妻和睦,有一个儿子,而且妻子还怀着孕。
也正因为如此,国民党当局才敢把他派到金门距大陆最近的地方服役,那里退潮时距离大陆的直线距离只有1800米左右,可谁也想不到他这样的人会萌生出游回祖国大陆的想法。
那是1979年5月16日22时许,27岁的林正义按照事先获取的海水退潮时刻表,趁着海水退潮的时机,悄悄进入大海之中,朝对面的角屿岛游去。
当时的海岸线十分安静,因为当天下午,林正义就以上尉连长的身份,给全连战士下达了禁令:晚上点名之后所有人不得离开营房,更不能外出。
为避免被值班的哨兵发现他的举动,林正义特意告诉哨兵,当天晚上将组织一场演习,到时候如果听说有人跳海逃走,一定记住那是演习人员,千万不能开枪,不能误伤自己人。
尽管已经安排得非常妥当了,可海中的林正义依旧十分担心,而这段2000米左右的大海,林正义足足游了3个多小时,直到5月17日凌晨才成功爬上角屿岛。
值得一提的是,林正义是穿着提前准备好的游泳装备游回大陆的,后来他专门针对“抱着两个篮球,泅海而归”的说法,进行过辟谣,他说人在大海中根本抱不住两个篮球。
林正义登岛后再次确认了自己的位置,确定没问题后,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手电筒,开始朝大陆方向照,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大陆士兵尽快发现他,毕竟时间拖得越长,变数也就越多。
很快,大陆士兵就发现了湿漉漉的林正义,林正义立即举起双手,表明自己的身份,高声说自己是来投诚的,林正义随后就被带走核实情况,当被问到为什么回大陆时,林正义的回答是:“为了中华复兴。”
林正义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他的祖籍是福建漳州,不过他家到台湾已经200多年了,按照他父亲的说法,他父亲是到台湾的第6代,他父亲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回漳州老家祭祖,现在他回来了。
核实清楚各种情况后,林正义随即恢复了自由,考虑到林正义的个人安危,以及他在台湾的父母和妻子安全,林正义改名为林毅夫,并前往北京大学读书。
1982年4月,林毅夫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又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抵达美国后,林毅夫立即托人联系远在台湾的妻子陈云英,告诉妻子自己还活着。
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根本不敢带信件,只能找信得过的人,以口信的方式传达这个消息,因此当妻子陈云英把这个消息告诉公公婆婆时,老人家起初是不相信的。
其实,林毅夫在1979年游回大陆后,台湾当局非常紧张,因为林毅夫失踪得非常蹊跷,当时派人找了很久,可一点痕迹都没找到。
当时,很多人心里都清楚,林毅夫大概率是去了对岸,因为在海边发现了林毅夫临下海前,脱下并摆放整齐的鞋子,至于是否成功游到对岸就不得而知了。
妻子陈云英得知林毅夫还活着后非常激动,她在林毅夫回大陆不久就生下一个女儿,她连忙把这个消息通过来人传给了林毅夫,同时还把女儿、儿子的照片给林毅夫捎了过去。
得知丈夫在美国后,陈云英立即着手准备带孩子去美国,当时的陈云英是一名中学老师,经过差不多一年的努力,陈云英终于在1983年成功带着儿女来到美国。
一家四口团圆后,林毅夫继续在芝加哥大学深造,妻子陈云英则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再加上林毅夫的全额奖学金,以及台湾父母的接济,一人家的日子过得也是相当不错。
1986年,林毅夫顺利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随后林毅夫又前往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读了博士后。
1987年,林毅夫毅然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返回了他日思夜想的祖国北京,他也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首位系统学习了现代经济学,并返回国内的专家学者。
回国后,林毅夫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在国 务 院农村发展中心、北京大学、世界银行等处任职,一度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还获得了大量荣誉。
而他的夫人陈云英,跟她来到北京后,一直致力于特殊教育行业,她的理想是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开创者,也因此被人们亲切的称呼为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
可以说,林毅夫为国家的改革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他那特殊而又曲折的经历,也印证了那句“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
由于林毅夫的特殊情况,在他父母去世时,台湾当局严禁他回台湾,这也导致林毅夫无法亲自祭拜,这是他一生的遗憾,他曾哭着说:“生不能养、死不能葬,是对父母的不孝。”
1996年林毅夫母亲去世,回去送葬的妻子把母亲留给他的一张台币带回了北京,他常年将其带在身边,2002年林毅夫父亲去世,林毅夫写下一篇《祭父文》后,再次让妻子替自己回台湾送葬。
时至今日,林毅夫依然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奉献着力量,他一直坚守着当年返回祖国大陆时的誓言,希望他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