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曹英 尹琳岑
本文刊发于2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
远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的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张雷威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从用上山西省灵石县纪兰肥业有限公司的富硒肥,我们的苹果销售价格一路上涨,别人的苹果4元/斤卖不动,我们的卖到7元/斤、12元/斤都供不应求!”
张雷威的感慨背后,是近年来功能性肥料研发成果壮大,让传统作物不断变身“黄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生动实践。
从“吃饱”到“吃好”的肥业突围
近年来,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从“吃饱”转变为“吃好”,众多肥业公司也因此将生产重点从增产转向提质,富硒肥料便是这一过程中的代表。
“富硒农产品不仅在口感、色泽、营养成分和香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在预防癌症、改善免疫力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功能性作用,可以为农产品开发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灵石县纪兰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中表示,近年来,该公司积极研发富硒功能肥料,其中运用的生物活化技术与多元中微量元素平衡施肥技术,填补了有机旱作功能农业技术体系的空白。
吴建中称,目前,灵石县纪兰肥业有限公司所生产的肥料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河南等地推广面积已发展到200余万亩。
功能肥版图上的致富密码
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农户张中毅使用富硒肥料已有七年多。“用上纪兰的富硒肥以后,土壤疏松度和软化度提高,微量元素含量提高,土质明显改善,农作物品质得到极大提升。”张中毅表示。目前,他所种植的玉米、小米、红小豆、黑豆、藜麦等24种农作物已全部采用富硒肥料,品质的提升,不仅为农产品打开了差异化市场,还大大扩展了销路。其中,玉米和小米的销量最好。近期,黑小米的收购价格能达到6元/斤,每斤高于市场价格1元。
除了帮助普通土地实现增产增收,功能性肥料还能让荒原变良田。
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其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约5亿亩。
“陕西省定边县有盐碱地近150万亩,播种前的土地,白花花的一片,是重度盐碱地,盐含量值最高达到19.62,通过我们和多位其他领域的专家改良后播种,农作物的出苗率达到了90%以上。”在陕西省定边县砖井镇丈房湾村的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吴建中作为肥料专家深度参与了这里的工作。
“我们通过合理的配方,充分发挥土壤调理剂和微生物菌的作用,‘唤醒’了这片沉睡的盐碱地。”吴建中说。
功能农业的生态重构
什么是功能农业?吴建中称:“功能农产品就是通过食物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健康干预的目的。它把农业从‘吃饭产业’变为‘健康产业’,可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人民增寿’的效果。”
吴建中认为,药食同源的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因此,通过改肥料、改农药、改土地,积极发展功能农业,便可达到利国、利民、利健康的目的。
如今,从单品到矩阵,基于灵石县纪兰肥业有限公司肥料的富硒产品大大扩展。吴建中向记者介绍:“除了主粮,不少公司还依托我们的产品开发出了富硒陈醋、党参、连翘茶,溢价率普遍超过200%。”
“功能农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生态循环农业。”吴建中对记者说。未来,全链条的“种植—秸秆饲料—养殖—肥料—种植”生态循环农业将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到那时,不仅人可以吃上富硒农产品,牛羊也能享用富硒饲料,最终实现循环农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