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老李来啦?”“土豆肉丝!”2月19日上午11点过,四川达州老城区滩头街,一家面馆的老板,笑着招呼一位老顾客,两人对话简洁。
这家面馆不大,主销铺盖面,兼营盖饭、抄手、米线、卤菜和油炸鱼干。四年前,面馆老板艾先生与老李相识。老李是一位残疾人,没有双手,左眼失明,在附近摆摊。
四年多来,两人已达成默契:老李准时来照顾生意,只坐面馆门口右侧的小方桌;艾先生坐对面,义务给他喂饭,每天如此,风雨无阻。
缘起:
他没有双手,我就主动给他喂饭
“我做了十多年小生意,四年前盘下了这家面馆。”艾先生介绍,面馆开业之初,他们的生意并不好,手头没有多少事要忙。一天,面馆来了位特殊的顾客。
艾先生给老李喂饭。曾业 摄
“这个顾客就是老李,他没有双手,左眼失明。到店后,他喊了一碗盖饭,半天没吃完。我就主动走过去,提出给他喂饭。”艾先生的善举,让老李特别感动,两人从此相识。
艾先生通过攀谈得知,老李是有家人的,但他们白天要上班,中午不能及时赶回来给他做饭。邻居曾提出,让老李到他们家吃午饭,但老李不好意思长期麻烦别人,后来便长期在外面吃午饭。在家闲不住,他自己还在外面摆摊做点小生意,“不图挣钱,只图好玩”。
“第二天,老李又来了。我们相视一笑,从此达成默契。”艾先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从那时起,他坚持每天给老李喂饭,这一喂,就是四年多。
坚持:
只需一个眼神,两人便能心领神会
四年多来,只要老李来到面馆,艾先生都会准时出现在他的对面,微笑着端起碗来,小心翼翼地把食物送到他的嘴边。“天天喂,已经喂习惯了。”艾先生说,每天上午,他都会从厨房里走到店门口,准时迎接老李的到来,而老李,也从未爽约。
艾先生对顾客笑脸相迎。曾业 摄
“老李不大爱说话,我们很多时候都用眼神交流。只需一个眼神,两人便能心领神会。”艾先生笑着说,如今,两人已变成一对老朋友。除了确定老李吃啥需要询问,在喂饭和进食的过程中,他们几乎不会说一句话。
“老李吃米饭的时候多一些,土豆肉丝是他的最爱。偶尔也会换换口味,抄手、面条、米线,都吃过。”艾先生介绍,一般情况下,只需十来分钟,老李便能吃完。但吃面条和米线,相对费时一些,“因为米线和面条没有米饭那么好喂,我又怕把他烫着了”。
老李的家人,特别感激艾先生四年多来的照顾。遇到调休的时候,老李的女儿也会陪着老李一起,专程来“照顾生意”,顺便给艾先生带点小礼物。细心的艾先生则与老李约定,每个星期集中结一次账,“免得每天都掏钱,这样我们双方都省事一些”。
赞许:
他是达州人民的骄傲,值得学习
“以前听说过老板的善举,今天来得早,第一次见到他给顾客喂饭,很感动。”面馆里一位食客,被艾先生的善举打动。“他是达州人民的骄傲,值得学习!”另一位食客说,小面馆有大爱,老板的善举,让大家看到了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温暖。
艾先生给老李盛饭。曾业 摄
乐于助人,是艾先生一直以来的习惯。除了长期给老李喂饭,他的面馆还经常接待一些需要帮助的特殊客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偏瘫患者等,都是常客。面馆门口有几步台阶,艾先生经常搀扶那些行动不便的客人上上下下,笑着迎来送往。在艾先生看来,“这些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今年春节后,农历大年初二,艾先生的面馆就开门营业了。“那天来了一位老太婆,带着孙女来吃铺盖面。结账的时候,老太婆发现钱包忘带了,我给他们免了单。”艾先生觉得,这是他力所能及的“小事”,能帮到别人,他自己很有成就感,很快乐。
平日里,艾先生也会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的顾客。“有的老人家来吃面条,舍不得吃肉,我会故意弄错,只收一碗素面的钱。”艾先生笑呵呵地说,老李摆摊“不图挣钱只图好玩”的生活态度,让他颇受启发,他也经常通过做这样一些小事,让自己过得更加潇洒、更加快乐。
记者手记
友善如阳光,可照亮人间温情
艾先生的面馆,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在这里,没有冷漠和歧视,只有温暖和关怀。
四年多时间,艾先生坚持为残疾顾客喂饭,背后蕴含着无尽的耐心和友善。这份友善,如同一束阳光,穿透尘世的喧嚣,照亮人间的温情。
在这个快节奏、利益至上的社会,对陌生人的无私关爱显得尤为珍贵。艾先生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践行,也是源于他内心的善良。正如面馆食客所说,艾先生是值得学习的——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也能激励着更多人去践行善良,传递温暖。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善举虽小,却能汇聚成爱的海洋。愿我们生活的城市,多一些像艾先生一样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