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在中国的看守所里,有一种大家公认的“折磨”,那就是“坐板”。不管你是初犯还是老油条,都会面对一个难题:在那个冷硬的木板上,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
那滋味儿真的是,谁坐谁难受:脚底板没地方搁,腿麻得像打了麻药,一动不敢动,甚至连个打哈欠的权利都没有。更关键的是,这是心理上的考验。
看守所为何“非坐不可”?
各位朋友,今天咱们聊聊在看守所里最难熬的时光——“坐板”。这个制度,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但对在押人员来说,简直是折磨!
你想,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你要一动不动地坐在一块硬邦邦的木板上,身子要挺直,双腿要交叉,眼睛要盯着前方。一通折腾下来,不光腿麻,腰酸背痛,连心里都觉得空落落的。
先从这个“坐板”制度的由来说起。要知道,看守所的管理并不单纯是为了一群人提供食宿,更多的是通过这些“硬核”规定,来让这些人感受到失去自由的真正意义。
这个“坐板”并不是为了让你舒服,而是为了让你痛,痛到无能为力,痛到意识到自由的可贵。在看守所,特别是刚被关进来的时候,坐板是大多数人面对的第一道考验。
长期保持一个坐姿——不能有任何不正当的举动,能不让人受罪吗?这个“坐板”可是跟坐禅差不多,要一个人像个木头一样,挺着腰不敢乱动。
不坐板能行吗?其实,“坐板”背后有它的深层次目的。首先,看守所不是酒店,哪有那么多活动空间给看押人员折腾?监室里除了床和狭小的空间,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可以自由活动的地方。
所以,看守所就通过这种“坐板”规定,把所有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强制“束缚”起来,迫使他们保持纪律,增强他们的服从性。
想走动走动?对不起,坐板时间不容许你乱动。你说,这样一做是不是把人的身心都牢牢绑住了?
当然了,这种管理并不止步于“坐板”上。看守所里其他的行为规范,比如“不能讲话”,就是为了避免在押人员打破纪律,影响监室的秩序。
有些人刚进去的时候,难免不习惯,觉得自己坐得辛苦、难受,或者对这种管理方式心生不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更能让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坐板”看似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管理制度,但它的背后其实有着社会教育的作用。很多人在被拘押之前,或许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在看守所里,通过“坐板”这种不容妥协的方式,他们不得不反思自己,认清自由的可贵。这种看似“硬核”的制度,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过于严苛,但它却恰恰体现了我们社会对纪律、对规范的要求。
坐板,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多是对心理的约束和改造。它帮助这些曾经触犯法律的人,思考自己未来的出路。
“坐板”的身心折磨
朋友们,你有没有体验过屁股发麻、双腿像是失去了知觉?那种感觉,简直比熬夜还难受。如果说有人觉得看守所生活是“痛苦”的代名词,那么“坐板”肯定是最具象征性的痛苦。
早晨的两个小时,下午的两个小时,晚上7点钟的新闻联播时,再来一个“复习课”,这四个小时,加上其他时间的“休息”加成,真是把人在心理和身体上都“撕裂”开来。
坐下来,双腿一交叉,不动。开始还好,可过了一会儿,双腿就像被千斤重的铁锤砸了似的,开始麻了,越来越疼。
但此时仍然不能动,一动,就得受到处罚。别的不说,光是那双脚麻得根本感受不到一丝温暖,心里早就开始涌上无尽的烦躁了。
除了身体上的苦楚,“坐板”更是对心理的折磨。那种连续几个小时必须坐着、不能动的感觉,真的是让人精神崩溃。
从早到晚,只有两件事——坐板和放风。坐着、没事干,周围都是沉默的气氛。时间就像一个永远停不下来的时钟,滴答滴答地响个不停。
再看看那些刚入所的人,根本无法适应。上来的时候,他们刚看到这块冷硬的木板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是“这也太狠了”的惊愕。
坐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坐不住,甚至偷偷打个哈欠,也怕被发现。最开始,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短暂的经历一下这个“坐板”考验,但慢慢地,他们开始发现,坐板成了“日常”——想逃脱?没有机会!
而且,坐板这件事最痛苦的地方,就是身体的极限和心理的极限同时爆发。整个人都处在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你每天都想着“什么时候能结束坐板,什么时候能正常活动?”这个难熬的时刻,仿佛成了无穷无尽的折磨。
朋友们,别以为这是“柔弱”的言辞,事实就是——坐板真的能让人精神崩溃。在那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无法找到任何“喘息”的空间。
而这正是看守所通过这种制度的最“直观”的控制方式——不只控制身体,更控制你的精神,甚至控制你心中想要逃离的欲望。
从“坐板”到“人性管理”的转变
既然“坐板”这么苦,那么改不改呢?2011年,改革文件出炉了,试图改变这一制度,取消了“坐板”等部分体罚措施。
为什么?因为法律与人道主义的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在改革中,是否能够让“人性化管理”走上看守所的管理舞台?答案并不简单。
这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改革的到来——不再单纯依赖这种体罚式的管理方式,而是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来改造在押人员。
这种转变,虽然在形式上体现了“宽容”,但在内涵上,却更强调了“正义”的力量。
然而,改革并不意味着“彻底放松”。虽然“坐板”在法律层面上有所放松,但在部分看守所,这种管理方式依然存在。
因为某些管理者认为,“坐板”可以起到“维持秩序”的效果,避免更多不可控的突发情况。
参考资料:
看守所里如何“吃喝拉撒睡”?真实情况是.北京晚报.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