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掉到了榜二。
近年来,外国人开始对中国的殡葬文化感兴趣,其中最受追捧就是印着“玉皇大帝”头像的中国冥币。
一些甚至国家已经做到了“冥币本土化”,印有美国总统肯尼迪、英国女王头像的冥币,就这么水灵灵地被发明出来了。
根据某种定理,中国的东西一旦走红海外就会卖出高价,曾经爆火的风油精如此,冥币也是如此。
在亚马逊等国外电商平台上,普通冥币的价格在6-7美元之间,冥币组合套装的价格则在12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95元)。
“什么,国外买套冥币要将近100块钱,我记得在淘宝上20块钱就能买一大捆!”
趁着冥币拿捏住了外国人的心,有人趁热打铁在海外做起了殡葬生意。
去年年万圣节期间,一位中国小姐姐在法国街头摆摊售卖纸扎、冥币等殡葬产品。
小姐姐的摊位上品种丰富,有苹果手机、迪奥包包、游艇、纸扎的三文鱼等,吸引了众多法国顾客围观购买。
一位大叔睹物思猫,特意为自己去世的小猫咪订购了一份纸扎三文鱼。
在中国流传千年的殡葬文化,就这样不知不觉走进了国外的千家万户。
最受外国人青睐的冥币,根植于中国殡葬文化的土壤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随葬品中的贝玉,可以看作是冥币的早期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爰金实币,丧葬也中出现了模仿爰金铸成的龟版形、方形等爰金冥币。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其提倡的勤俭节约等思想观念,淡化了中国人自秦汉以来以实财殉葬的意识,为冥币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后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冥币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祭祀用品,样式也变得越来越精美。
明清时期冥币制作工艺趋于成熟,各种面额、图案的冥币钞票应运而生,还出现了纪念性质的“龙凤钞”“生肖钞”等,纸张质量和图案精细程度都令人赞叹不已。
现代冥币的样式则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黄白冥币外,还出现了彩色印刷、面额巨大、图案精美的冥币,甚至还有模仿现代人民币、美元等的“仿真冥币”。
作为一种古老的“地下通行币种”,在2014年之前,烧冥币是独属于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浪漫方式。
但是2014年之后,冥币就开始在全球走红,也成了外国人的心灵寄托。
2014年,油管上有位外国博主发布视频称,自己发现了中国冥币这一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一石激起千层浪,自从该博主发布视频后,很多油管博主都跟风发视频介绍冥币文化。
这些外国博主除了介绍冥币文化之外,还分为“中国传统派”和“外国革新派”,推出了“手把手教你使用冥币”的学习教程。
传统派告诉外国老铁,中国人通常在清明节、中元节、逝者忌日、生日这几天选择祭祀,祭祀地点一般在墓地、祠堂或室外空旷的地方。
当围观群众发出质疑:“这有什么稀奇的,我们也有类似的祭祀方式”时,博主就会摇头说道:
“你们对中国冥币一无所知!”
在准备好香烛、水果、糕点等祭品后,中国人还要准备一个专门用于焚烧冥币的容器,如铁盆或石槽等。
重点来了,冥币可不是乱烧的。
焚烧时必须要将冥币整理整齐,可以单张放入火中,也可多张折叠成一定形状后再放入,在焚烧时怀着虔诚和敬畏之心,默默祈祷或诉说对祖先的思念与祈福。
有些博主的教程更加严谨,比如先将小面额的冥币放入火中焚烧,再逐渐放入大面额的冥币。
他们严肃地告诉观众,要是没有这套烧冥币的流程,祖先就不会保佑你了。
与严谨细致的传统派相比,革新派则更能顺应本国传统文化,推出了“冥币2.0版本”。
当祖先较多不知先给哪位烧冥币时,革新派提出用塔罗牌来占卜,再按照占卜出来的顺序给祖先烧冥币。
在祭祀台上摆放代表四大元素的物品,如金色相框代表金,水晶代表土,点上一根蜡烛代表火。
在开始烧冥币前,把自己和亲人的名字写在冥币上,确保“转账”无误。
在博主们的极力推荐下,不少外国人都“背叛了上帝”,开始给祖宗烧冥币。
没想到,外国人跟着博主们教的流程,向祖先烧冥币祈求保佑之后,却纷纷埋怨起了中国人:
“这么好用的东西,中国人怎么不早说,太过分了!”
一位美国男子在母亲去世后接触到冥币,他表示每次烧冥币后,焦虑不安的内心都会感到平静,仿佛母亲收到了自己的心意,在天上保佑着他。
烧冥币不仅是为逝者践行,也是为生者宽慰。
除了深受外国人追捧的冥币,中国传统殡葬中的纸扎文化,也走进了外国人的视野里。
2019年,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极乐天堂”的纸扎文化展览会,展览时间长达4个月,展品类型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各种纸扎作品。
此次展品来源主要来自两个中国台湾的团队,百年老字号“新兴糊纸店”和年轻团队“Skea天堂纸扎”。
“新兴糊纸店”展出的传统中式灵厝,从精美的雕花、龙等装饰到屋顶上的一砖一瓦都是纯手工制作。
“Skea天堂纸扎”则与时俱进,把现代社会的电子设备、奢侈品等也做出了纸扎。
在展馆门口,工作人员还特意放置了两个纸扎人偶,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毫无疑问,这场宣传遥远东方殡葬文化的展览会做得极其成功。
展览会进行第一天,就吸引了600万外国人观看,展览现场十分火爆,被巴黎《艺文指南》评选为当季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
这场别开生面的纸扎展览,让外国人对中国的殡葬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惊讶地表示:
“我们惊叹于中国纸扎的精美工艺,没想到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方式如此浪漫!”
如果告诉他们,在中国河北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专门为逝去的人做浪漫的服务,外国人会不会惊讶的合不拢嘴?
这个村子里的人们特立独行,他们既看重生死,又对死亡无所畏惧,家家户户摆花圈,用骨灰盒来装名片。
这就是位于河北保定雄县的米北庄村。
米北庄村兴起于清朝,最初是靠着扎纸花的手艺为达官显贵服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殡葬行业独占鳌头。
据说,米北庄村的孩子们,小时候认识的第一个字就是“奠”字。
改革开放后传统丧葬文化复苏,让米北庄村民们看到了新的商机,他们将简单的纸扎业务,逐步扩展到寿衣、棺盖、花圈等全套殡葬物品的生产。
一些更有商业头脑的村民,审时度势建起了批量生产的家庭工厂,打通了专门的批发渠道,将米北庄村殡葬产业的名气打了出去。
1983年,米北庄村建起了纸花交易市场,吸引各地的客户直接到村中交易,村里的产业开始朝着规模化发展。
到20世纪末,米北庄的殡葬产业已然具备了完整的上下游供应链,产品开始走向全国。
2000年后,随着交易量日益增多,村中兴建了市场街,将商户们从村中小路中的市场,迁入了市场街,进一步扩大了产业规模。
当然,龙头老大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有瓶颈期。
前些年人们推崇环保祭祀,拒绝传统的纸扎品和冥币,使得米北庄村传统殡葬用品的市场需求受到巨大冲击。
那段时间,茫然无措的米北庄村村民们转战线上线下,但在“文明祭祀”的大环境面前都收效甚微。
好在外国博主对冥币的宣传,让外国人开始疯狂爱上冥币,也盘活了身处险境的米北庄村。
2020年,米北庄村的年产值超过10亿元,几乎包揽了全国90%的殡葬用品批发行业。
全村有90%以上人员从业经商,仅一公里多的街道上就有超过500家殡葬用品批发商,从业人员达两三万人。
听说外国人不仅爱冥币,也喜欢别的殡葬用品,米北庄村直接推出了“新时代赛博殡葬用品”。
纸扎的苹果手机、全套定制麻将馆、名牌化妆品套装、豪宅、豪车、轮船、飞机等不在话下,为了响应环保理念,甚至还做出了电子花圈等环保产品。
米北庄村的“死而复生”离不开外国人的宣传,诚然,外国人也早就离不开中国的殡葬产品了。
相关数据显示,近期冥币、纸扎相关制品在海外某平台上搜索量暴涨1800%,订单数增长135%。
目前,中国冥币的市场版图已扩至全球各地,涵盖俄罗斯、美国、欧洲,甚至毛里求斯、埃及、以色列等国家都有订单。
冥币之所以如此畅销,说到底,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对逝者的怀念都是真实的。
冥币作为连接生与死的纽带,将生者的执念传递到另一个世界,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它不仅代表着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大自然的敬畏,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交代。
参考资料:
1、新浪财经:《老外疯抢中国冥币》
2、国际传播传媒论坛:《“冥币出海”现象的跨文化解读》
3、深氪新消费:《中国殡葬第一村,靠做死人的生意,年产值超11亿》
*文章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TWYMG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