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新闻,说《哪吒2》的字幕出现了很多错别字。
经新闻这一提醒,我才想起来,看电影时,我就发现了一两处。
没想到会错那么多。
开头不久,成语“片刻便会魂飞破散”,应该是“魂飞魄散”,这和“电光石火”经常被误写成“电光火石”是一样的错误,属于是典型的弄不清成语的对仗结构,魂飞了,魄散了,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只要能理解这种对仗结构,这类成语就不容易弄错。
影片后面的错误中,“惹是生非”错写成“惹事生非” ,也是这一错误的重复。
鹿童的台词“修养几日”,应该是“休养几日”。“休养”是休息调养,“修养”是修身养性,两者并不难区别。
太乙真人的台词“虽抗下了天劫”中的“抗”字,应该是 “扛”。 “扛”的意思是把物品放在肩膀上,依靠肩膀的力量来支撑和搬运,引申为承受一个后果。而“抗”强调对外来的侵犯、攻击等进行反抗、对抗。在太乙真人的语境下,显然“扛”是对的。
更有影迷指出,影片还存在 “师傅” 与 “师父” 混用的情况。这也是一个常见的错误,“师傅”指的是有技艺,或传授技艺的人,比如修车师傅,日常用语和一般工作场景中用得多;而“师父”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情感纽带,具有更浓厚的尊重意味,比如唐僧是孙悟空的“师父”。两者的区别很明显。
片尾字幕中,敖丙的配音演员“瀚墨”,也被误写成“翰墨”。
很明显,几乎所有的错别字,都来自于对字词的内容与形式理解不到位。
而理解需要用心。
这样的低级错误,而且如此之多,出现在这样现象级的电影中,我以为大家都会觉得不应该呢,谁知道一看新闻的截图,发现并不是这样。
我又怕这是媒体故意挑选出来的个别言论呢,就去微博上看了一眼最热的一条微博,发现死鸭子嘴硬在护犊子的人,不在少数。
如此明显的错误,不但能被堂而皇之地无视,而且你指出错误,就被说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真是让人开了眼了。
《哪吒2》票房进全球前十,走向国际舞台,观众和媒体都在喊这是一场华夏文化的盛宴,是中国文化实力的新里程碑,这确实没错。
导演饺子用五年磨一剑的匠心,将三星堆青铜器、中国绘画、中式建筑、神话故事、呼麦等传统文化符号熔铸成当代审美,这本该是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但吊诡的是,当影片在宏观叙事上高举文化自信大旗时,微观层面的文字基本功的不足,却能被轻而易举地视而不见。
见过人格分裂的,没见过这么分裂的。
很奇怪,难道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建立在对错别字的视若无睹之上吗?
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得认,即使它是《哪吒2》。
而且,认错也并不丢人。
指出错误,也并不是要踏上一万只脚,将之打入十八层地狱,更不是为了什么黑这个黑那个。有人指出错误,可以仅仅只是因为确实错了。
反而是这种以“吹毛求疵”来反唇相讥,甚至以“输入法误操作”为托词,看似是对《哪吒2》爱得深沉,但与饺子团队五年磨一剑精益求精的执着南辕北辙。
须知,《哪吒2》之所以打动世界,恰恰在于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结界兽的青铜纹饰,到呼麦配乐的考究,每个毛孔都浸润着文化自觉。
若因票房成功便对基础性错误讳疾忌医,那不是在提供帮助,而是害了中国电影。
《哪吒2》字幕错别字的引发的护短行为,恰恰映照出我们当下的一种集体焦虑和矛盾:
我们急于用票房数字和特效奇观证明实力,却时常遗忘,文化真正的重量既在云端更在泥土——
在每一笔汉字的正确书写中,在每一次对细节的敬畏里。
当饺子在庆功海报上画下一个个敖丙时,或许更该补上一笔:
让“翰墨”重获三点水,让“魂飞魄散”不再破散。
因为真正的文化里程碑,从不是用来遮掩缺陷的丰碑,而是允许人们用放大镜检视,并在批评中走向完美的起点。
而且,那些喜欢《哪吒》的粉丝们,是不是忘了,就哪吒那个又认死理又火爆的脾气,要是看到你们死不认错的样子,会不会一火尖枪戳死你?
—The End—
作者:魏春亮
首发:新亮见,ID:lianggeviewpoint